首页 » 思想建设 » 学习交流 »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文化软实力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文化软实力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1-12-2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时,提升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13亿人民的精神家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我国的文化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所有的文化单位都是事业单位,活动都是国家统一划拨经费,政府管理和主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政府直接领导文化事业单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文化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政府统包统揽,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

 

02年开始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稳步向前推进。特别是今年召开的十七大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进一步深化,思路清晰,方法具体,目的明确,同时将深化改革与调结构、促发展、保增长结合起来,试点推进,区别对待,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其主要特征是公共服务性、非营利性和先进文化性,满足人民最基本的文化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首先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以政府为主导,就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就是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基本文化设施,购买文化产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就是要积极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

 

四是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国有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低成本扩张,打造一批战略投资者,带动全行业改革发展。主要途径是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形成若干文化产业密集区,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最终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

 

五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影视、报刊等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要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九三学社烟台社员  吕海燕)

 

 

   
« 上一篇:杨佳事迹观后感
» 下一篇:学习杨佳同志心得体会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3475714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