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天地 » 九三文苑 » 难忘求学那些事
   
难忘求学那些事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8-08-3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人生求学的道路上,我从学拼音学写字开始,经过众多老师的精心培育,直到学业有成参加工作,成为国家有用之材。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抚今思昔,总会想起求学那些事,想起那些曾经教过我的敬爱的老师们。

我六十年代后期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普通农村。上小学时第一位老师是刘秀荣,当时她还没有结婚,学校就是借用她家闲置的三间土坯房子,没有门窗,用的是用土坯砌的课桌,夏天倒还凉爽,冬天却是冷飕飕的。在这个教室上学的不光我们村的学生,还有邻村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在这个教室上课,而且只有刘老师一个人教,当时课程有语文、算术和自然,她也教我们唱歌。麦收时,我们会唱着《我是公社小社员》到麦田里给生产队拾麦穗。刘老师称得上是我的启蒙老师,学业的根基就是那时候打下的。五年级是到邻村王士会上的,也只有王进河老师一个人,他当年风华正茂。我们自己从家里带桌子板凳,晚上上自习时点的是用墨水瓶和自行车气门嘴自制的小煤油灯,一晚上下来,熏的鼻子里黢黑。近几年回老家,偶尔也会看到王老师,他当老师没有坚持下来,如今已不复当年,面目黎黑,牙掉的也没有几颗了,饱经沧桑的样子。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国家给当年的民办教师落实政策,他们每月也能领上些生活补助了。

上初中时,是在乡驻地田口联中。数学老师齐世曾在讲解几何题时,经常要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民国时期风云人物胡适的名言。齐老师后来调任临南文教校长,现已在五中退休。语文课兼班主任许彦荣老师,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的,镶着两颗牙,因为讲课不厌其烦,同学们给她起外号“絮(许)老妈妈”。有一年我有篇作文在许老师指导下在华东六省一市征文中获奖,作文题目不记得了。如今,在县一中退休后的许老师经常到广场跳跳舞、练练剑,安享晚年了。物理老师国光华曾经在生产队开过机器,上课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活泼。有一次,在德州北园小区吃早餐时,意外见到了国老师和夫人,原来是他来儿子家小住。

    上高中时到了临邑一中。在第一节语文课上,蔡崇文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边说边写着板书,“我姓蔡,名崇文也;江苏下项人也”他语音铿锵,拖着长音,板书很潇洒漂亮,至今板书的样子还历历在目。蔡老师毕业于南京大学,抗战时曾去过延安,后来被打成右派,历经磨难,妻子也和他离婚了。在我们上学期间,他已经六十多岁,经人介绍又找了个小他二十多岁的夫人,当时还给我们发了喜糖吃。后来夫人为他生了个女儿,当时传为美谈。蔡老师上课很严厉,脾气不好,有时候还有些暴躁,很多同学受到过他的责骂。但也有和蔼可亲的时候,他有一次把自己订的一摞报刊杂志拿到教室,任凭同学们根据喜好随便拿,最后我拿到了6本《文史知识》,这几本杂志跟随我辗转多地,至今我还保存着,有时找出来看看。蔡老师去世多年了,我经常想起他。英语老师杨玉昌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夫人仝老师也教英语,有时候也来给我们代课,他们教子有方,三个子女都考入名牌大学。最近,杨老师加入了我们同学群,不时给我们发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数学课赵本忠老师讲课风趣幽默,他鼓励我们在做证明题时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形象的说要“扳倒树摸老鸹,稳拿把掐”。历史课李教华老师,身材较胖,在讲述抗日战争时,说抗日军民造的地雷大的像西瓜,小的像甜瓜,引的我们窃笑。我在李老师家吃过师母做的香喷喷的鸡蛋面。李老师德高望重,后来当了校长。有一次上政治课,才参加工作的杨春兰老师提问我“自来水是不是商品”,我想学校新修的自来水塔,我们每天接水洗脸、洗碗、洗衣服,不要钱啊,我就回答说不是商品,老师给出的答案当然说我是错的,我当时脸上感觉火辣辣的。

    后来上了大学,是在曲阜师范大学上中文专业。曲师大当年名师云集,社会声望非常之好。当时中文系最有名的应该是张元勋老师了,他不仅是北大毕业的高才生,而且是坐过二十年监狱的老右派,对屈原颇有研究,对《离骚》《楚辞》可以说倒背如流。现在校园内著名的雕塑“犁牛之子”即出自他的创意。当时的现当代文学老师李新宇留有一幅大胡子,应该是美髯公了,讲课时始终保持着微笑,语调舒缓,曾经主编过《鲁迅大全集》,现在已经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如今从他的博客上经常看到意境高远、笔法娴熟的散文。辅导员姜广强老师绘声绘色向我们传达邓小平南巡讲话时的激动兴奋的表情至今还记忆犹新。1997年夏天姜老师来德州参加招生工作,骑自行车到我租住的房子,给我不到两岁的女儿还买了毛绒熊。系团总支书记刘新生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他“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在我毕业留言簿上写下“天道酬勤”的古训。最近到龙口开会时,现任南山学院党委书记的刘老师驱车到我开会的宾馆看我,紧紧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令我动容。系党总支副书记王甦英老师是我的入党谈话人,当时给我谈的更多的是如何坚定立场,防止“和平演变”。系党总支书记王培礼老师是高密人,说话“人”“银”不分,在我们毕业联欢会上,扭起了高密大秧歌,引得我们掌声阵阵。我们毕业二十年回母校聚会时,退休多年仍然一身正气的王书记还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哲理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求学路上我幸遇众多良师,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他们不仅给我传授了知识,还教会我怎么做人,就像我的指路明灯,在我彷徨消沉时,仿佛就在眼前,给我说着激励的话,让我不忘初心,不自满,不懈怠,努力向前走。(作者戴连强,现任德州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德州市委秘书长、德城区政协副主席)

   
« 上一篇:回忆社员汤竹筠一二事
» 下一篇:青春九三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2220195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