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天地 » 撷秀拾才 » 心若向阳,必生温暖
   
心若向阳,必生温暖
  来源:九三学社德州市委员会  日期: 2019-08-07

 

张涛,德州市政协委员、社德州市委直属二支社委员、德州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津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是宁津县心血管专业学科带头人,在全国率先开展县级医院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并一次性以优异成绩通过审核,成为全国县级医院第二家的国家级胸痛中心。先后荣获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宁津县十大杰出青年、德州市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山东省九三学社省委先进个人、市优秀政协委员、市首届十佳医师、德州好医生、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8年,那时的我,虽只是一个普通的一线医生,但是在工作中喜欢刨根问底。也就是从这一年,我和一家人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医患故事。

初识

       张阿姨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村患者,长年体弱多病,患有“支气管扩张症”。来住院时体重只有30多公斤,瘦的皮包骨头,面容苍白,虽然憔悴,但很慈祥。那时的我,是内科病区普通的主治医生。在住院的日子里,一家人对医护人员都非常尊重。

       张阿姨每当我们查房都很配合,病痛中却总是带着笑,让人看着心痛。她是因为肺部严重感染住的院,入院胸部X线检查提示感染的同时不除外肺癌。

       而我正因为是她的管床医生,和这一家人的接触明显多于科内的其他同事。张阿姨的儿女都非常孝顺。每当下午亲属探视时间,总能看到三个孩子围在老人身边,轻声说话。大女儿还不时逗老人开心,小女儿则经常拿着洗净的水果逼着老人吃,儿子虽话不太多,但总是勤快地打着下手。浓浓的亲情,温馨的画面成为病房里的一道风景。

       住院期间,经过积极治疗,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一家人很高兴,对我的治疗也都很满意。

       一天下午,我忙完工作,下班前例行转一下病房。

       当我转到张阿姨的病床时,她状态比入院时明显好了许多,热情的拉着我的手:“谢谢你了,张医生,这么多天,为我老婆子跑前跑后的。”

    “不用客气,阿姨,这些都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是不是呆腻了,着急回家了?”我笑着回应。

    “我才不急哩,在这儿不光是你们医护人员好,还能让我这三个孩子天天围在身边,多么幸福啊,做梦都笑醒呢。”一番话说的现场所有人都开心的笑了。

真是一个乐观开朗的老人,面对困境依然能笑对人生。心若向阳,何惧忧伤!生活总有不如意,如何苦中作乐考验着我们的生存智慧。

会诊一

       快要出院了,因为胸片不能准确评价占位病变的性质,我建议应该做个胸部强化CT看一下。病人很配合,CT检查很快完成。但对张阿姨肺部肿物的良恶性却一时难以判断。我院CT室邀请了省级医院专家进行了会诊。会诊很快就有了结果:肺癌晚期!

       当我把检查结果告知张阿姨家人时,一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悲伤。残酷的结果把一家人带入了悲伤的深渊!老伴一下子仿佛衰老了许多,两个女儿几乎整天以泪洗面。但面对张阿姨时,一家人还必须强作欢颜,生怕老人知道自己真实的病情。想哭不能哭、不敢哭,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面对这样难以接受的结果,既已确诊是不治之症,而且由于病人体质这么差。一家人反复商量,最终艰难决定:不再积极治疗肿瘤,决定让张阿姨回家享受一下平静的生活。

       就这样,张阿姨满怀欢喜的出院了,既然她浑然不知自己的病情,就让她多拥有些“幸福”时光。

       反正日子总要继续,很希望朴实善良的一家人能早日走出悲伤。



 晕倒

       还记得张阿姨出院三个多月的一天下午,我下夜班在家休息。睡梦中接到张阿姨大女儿打来的电话:张医生你好,不知怎的,我妈妈最近老是一阵阵的晕倒,是病情加重了吗?

       我当时也觉得出现这样的症状很奇怪:我感觉不太像是肺部疾病引起的,你还是再来医院看看吧。

     “好的,那我明天过去找你吧。”她女儿跟我约了见面时间。

       第二天,母女俩如约来到医院,张阿姨体质依然虚弱,但精神状态看上去还不错。

       见到我,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下就拉住我的手:多亏了你,救了老婆子我一命。但你看,人老就总是添毛病,按下葫芦起来瓢。不光给孩子们添负担,还净给你们添乱。

       看来单纯的老人对自己的病情还是一无所知!

       接待这样的病人,如沐春风,即使自己这样痛苦的状况下,还在替别人着想。不知怎的,那一刻心中有种莫名的伤感。

       

       我详细询问了病情,并细心为老人进行了心肺听诊检查。正是心脏听诊发现了诊断的线索,听诊老人心跳只有40次/分左右。凭着职业的敏感,我感觉老人应该是心源性晕厥发作。

     “张阿姨,还是再住院检查一下吧,不像是肺上的问题。”我建议道。

     “能不住吗?孩子们都这么忙,我这糟老婆子还能活多久,就这样凑合着活着算了。”张阿姨对再次住院还是有些排斥。

     “住,需要住就住!别听我妈的。我们不懂医,需要怎么查您安排就行,一切都听您的。”病人女儿表态很干脆。

      住院检查很快明确:病人晕厥是由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通俗来讲,就是由于严重的阵发性的心脏停跳引起的。

       这样的情况只能安装心脏起搏器来治疗。但面对这样一个晚期癌症的病人(上次住院时省级医院专家CT会诊预估病人寿命不会超过半年)。植入贵重的起搏器是否值得?不安装起搏器,病人又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堪(即使静脉用着提高心跳次数的药物,一天还要发作10余次)。

       病人痛苦,家人心疼!

       病人一家人对我非常信赖。知道老人患的是绝症,一家人从未向我提过治疗方面的要求,也极少主动找我了解病情。只是当我在病房出现(不论何时),她的老伴和儿女总要默默走到我身边,或静静坐在医生办公室等待。每当这时,我会尽量抽时间和他们聊一下病情。每每交流病情,家人都是那样虔诚,目不转睛。我那时才明白,其实他们特别特别想知道病情,只是不愿意打扰我的日常工作。

       多么淳朴老实的一家人!

会诊二

       面对这样的一家人,心里有一种感动,有一种温暖,总想尽力为她做点什么。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管床医生,除了有限的安慰,又能做的了什么?

       病人不犯病的时候一般情况还不错。其实我更担心的是病人肺部的占位。我为她安排了住院期间的肺CT复查,复查的结果和原来CT差不多,肿块并没有明显增大。

        我突发奇想,会不会误诊?会不会不是绝症?旋即我又苦笑了,怎么可能?这么多专家已经会诊并确诊,怎么会出错?!

        但这种想法一经出现,就挥之不去。按临床规律,恶性肿瘤这么长时间还是会有明显进展的,病人体质的下降也应该十分明显。种种迹象表明,病人的肺癌诊断,至少从临床角度分析,还是有诸多不太符合的地方。

       我忍不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一家人暗淡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许多:真是那样,那赶情好。张阿姨老伴搓着双手,脸上也挤出了久违的笑容。

     “如果,我是说如果,真的不是那病的话,我们就可以考虑给老人家装个永久起搏器。这是唯一有效治疗她这种心脏病的方法。”我给出了明确建议。

     “我们都听您的”一家人忙不迭地说。

       但究竟是与不是肺癌,如何明确?还有再次会诊的必要吗?再次会诊如何找专家?一系列的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一时间,我也犯了难。

       恰好我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出差机会,去北京朝阳医院找CT室张磊主任(据说张教授是北京CT阅片水平顶尖高手)。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患者老伴并决定为他带CT片子免费找张主任会诊时,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会诊很快就有了结果:可以排除肺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自己当时高兴的心情,第一时间向这家人分享了这个喜讯。

接下来,我以最快的速度为老人联系安装了永久起搏器,装了起搏器的老人终于神采奕奕了。

生活关上了一扇门,却又打开了一扇窗。

       三个多月的被“肺癌”,曾经像一块大石头重重的压在一家人的心头。久违的阳光终于在一家人脸上绽放。是啊,她们实在压抑的太久了!



家人

       后来,老人因为反复气管感染,又来住过多次院,但晕厥一次也没发生,而且体重还长了几斤。

岁月悠悠,转眼距老人第一次住院已经过去三个年头。老人因肺部感染再次来住院,那时的我,已被医院聘为心内科副主任。

       病人老伴是一个乐观的老头。住院期间的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满脸笑容:张主任好,我们村的许多人都说我这是奇迹哩,说我莫名其妙地又赚了个老婆,你看这不还是多亏了你。边说边从身后拿出了一副字。我连忙说:老人家,我们从不收礼的。“这哪里是什么礼,这是老汉我自己写的丑字。不嫌弃的话,你就收下!”老人说着,急的满脸通红。

       善良淳朴的老人,他应该是从内心深处感觉真的无以为报!

       奇迹在继续,幸福在继续,日子在继续……

       在不断的住院交往中,我对这一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张阿姨老伴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常年笔耕不辍,是德州市书法协会的会员,在字画界小有名气。唯一的儿子虽不善言谈,但智力不错,也很懂事。念中学时学习成绩优秀,但因看到家里经济困难,主动放弃了学业,最后只得在家务农(这也是老两口心头永远的遗憾)。大女儿在县城从事保险工作,为生活终日奔波。大女婿是船员,长年在外工作,一家人聚少离多。小女儿远嫁他乡,很少有机会回家。确实除了第一次诊断“肺癌”的住院,小女儿都没有回来。但小女儿也极其孝顺,每天的电话联系雷打不动。

       平凡而善良的一家人,在病痛中却总能给医者以温暖。世界虽不完美,但总有那么多真诚让我们感动。 

室颤

       2012年的一天清晨,我正在值班,张阿姨的大女儿和她老爸到病房找我。

       我第一感觉就是张阿姨的肺病是不是又犯了?但出乎我意料,“不是我妈,是我出毛病了。”大女儿笑着说。“别逗我了,你这么年轻,这么红光满面的,哪会长什么毛病。”因为接触久了,我和这一家人已建立真挚的感情,也是因为发自内心的亲切,所以说起话来有些随意。

     “不是和你开玩笑,是真的,如果不是我有毛病,就不用我爸陪我过来了。”她强调了一下。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有点后悔自己刚才的调侃,看大女儿认真的样子。

       原来最近大女儿有几次不明原因的意识丧失发作。每次发作都是十几秒到几十秒不等,可自行缓解,这次来的凌晨睡眠中发作一次,还出现了尿床。她很紧张,所以一早就赶了过来。

       我心里一沉,她会不会也是心源性晕厥?会不会和张阿姨心脏出了同样的问题。

       我马上为大女儿安排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大女儿发生的问题比张阿姨还要危险:阵发性室颤!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室颤是猝死率最高的恶性心律失常。

       多灾多难的一家人!

       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向父女报告诊断结果,生活是这样残酷。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大女儿似乎已经猜到了结果:“是不是不太好?我心脏是不是发生了和我妈一样的问题?和我直说就行,我坚强着呢。”她笑的很灿烂。

     “还不太一样,你这种情况需要安装一个带除颤功能的起搏器。”我尽量轻描淡写地说。

     “没问题,我都听你的。”大女儿很爽快。

     “不过费用有些高,需要10多万元。”我说。

     “只要能治,多少钱也要治!她还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呢。”虽然努力忍着,我还是清楚地感受到了老父亲内心的悲伤和沉重。

       一般这样重要的治疗需要医患双方特别多的沟通,而和这家人的沟通特别简洁。得知病情,因为牵挂,大女儿爱人也从外地匆匆赶了回来。大女婿是一个朴实的中年男人,了解病情后,他和岳父一致表示:风险我们承担,医生你只管看病,我们百分之百相信你。

       其实,在医患关系中,越多信任,就越多动力,生命也会有越多希望。

       很快大女儿就安装了ICD(带除颤功能的起搏器),手术很顺利,大女儿住院一周就康复出院了。

       生活中总会有乌云,乌云过后也会有阳光。



预感

       8年过去了,时光很平淡:平淡里有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失落,淡淡的幸福,淡淡的喜悦。8年,我已成为心内科专业的骨干,我热爱着我的工作,我努力着,为了生命的希望,为了平凡的幸福。

       2017年的一天,张阿姨这次又因为肺部感染来住院了。只是这次病情似乎重些,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住院大约一周,我们尝试了各种抗感染药物,老人发热症状有改善,气喘也减轻了,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好转。我们为老人停了静脉输液,计划明天安排出院。

奇怪的是,那天晚上,老人大女儿找到我:张主任,我妈住够了,今天晚上非要出院不可,她想见您一面。

       我走到老人的病房,她赶紧拉着我的手:“我感觉差不多了,就让我今天出院吧,是你又让我这个干巴老太婆又多活了这么多年。”说着眼泪流了下来。

我赶紧安慰:别急,大姨,会好起来的。看老人去意已决,我只好安排了回家需要继续的用药和一些出院注意事项。

       目送一家人离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惆怅。我默默祝福:愿老人健康平安,愿一家人幸福相伴的时间可以长一点,更长一点。

       世间难免遗憾,难免悲伤。但愿人长久,只是千年来的美梦。或许已有预感,老人在回家四个小时后溘然离世。

复发

       2017年夏天来了,又是一个酷暑,岁月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轮回着。

       忙碌的工作让我和张阿姨一家疏于了联系,其实我也在回避着自己的内心。这样善良的一家人,让人时刻感动的一家人,命运却如此多舛!沉痛的感觉,心痛的滋味,希望这一家人早日告别沉痛。

       其实很多时候外在的坚强,只是我们自我安慰和安慰别人的一个工具。这一天,有些日子没联系的张阿姨的大女儿又打来了电话:

     “张医生,我又出问题了。”

     “怎么了?”我忙关切地询问。

     “我室颤又犯了。”语气里包含着些许紧张。

     “那你和家人抓紧来找我吧,记住一定要让人陪着你来!”我叮嘱道。

       大女儿和她父亲还有她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张阿姨的外孙)一起来了。

       通过问诊,我了解到,张阿姨的外孙是一个高中生,学习不努力,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放暑假在家,母子两人三天两头发生冲突和矛盾,而且大女儿应该还没有从丧母的悲伤中挣扎出来。这个貌似坚强的“当家人”再次被疾病困扰。幸亏身上有“除颤起搏器”,但一天十几到二十余次的电复律让她痛苦万分。而且大量的电量输出,让她的起搏器电量迅速消耗。

       我赶紧联系了起搏器厂家,为其优化参数,并调整了药物治疗。病情虽然很快得到了控制,但因为频繁的放电,起搏器电量已所剩无几。几个月后,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为她联系了起搏器更换。

       起搏器更换后,大女儿康复的很快。她又恢复了风风火火的状态。一天我在中心大街偶遇到她,她老远打着招呼,灿烂的笑脸。看到她这样的面貌,我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也许经历了生活中如此多的风风雨雨,让她已经习惯了面对。

遗传?

       平淡是日子,烦恼也是日子。

       20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被一些工作上的琐事搞得焦头烂额,心里有些烦躁,独自去艺术中心漫无目的地散步。看到张阿姨老伴在路边摆摊:展售自己创作的字画。见我走来,热情打着招呼:张主任好,好久不见了,快看看老汉我自己的愚作,有喜欢的随便拿。看我笑而不语,赶紧接着说:我不是为了卖的,只是来解解闷。说着自己笑了起来,看来老人已从丧妻的阴影和大女儿疾病的伤感中走了出来。看到老人这样,我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跨过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坎,不管你愿还是不愿,这就是生活。

       生活在继续,故事并没有结束。

       这一天,张阿姨大女儿和儿子再次找到我。

     “咋了?又犯了吗?”我不无担心。

     “不是我,是他,我弟。”大女儿苦笑着说。

       原来张阿姨儿子最近老感觉心慌、乏力,活动时明显,有时眼前黑矇。我给他也安排了一个动态心电图,结果: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家三人:母亲、大女儿、儿子。怎会有如此多的“巧合”?基因遗传?善良的一家人,却接二连三地遭遇这么多的磨难!

       对这种情况植入起搏器是很简单的治疗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生活又归于平静。

       感觉张阿姨小女儿还会有发生心脏问题的风险,于是我建议姐弟三人还是做个基因检测比较好。但姐弟两人现在感觉很好,小女儿遥在他乡,基因测试便迟迟还没有做。



冠心病

       生活总是充满戏剧色彩!

       2018年8月的一天,急诊科接诊了一个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患者陈某,是一名41岁男性。医患沟通异常顺畅,“我们100%相信咱人民医院的医生。”家属表态很坚定。因为签字迅速,胸痛中心心血管介入团队迅速启动救治流程。急诊冠脉造影结果为左前降支自开口即发生了急性完全闭塞(猝死率极高的心梗类型),右冠状动脉90%狭窄病变。我们为病人迅速开通急性闭塞的前降支动脉,并急诊植入支架。手术很顺利,病人很快转危为安。

我们建议病人一周后可以择期治疗高度狭窄的右冠状动脉。

       因为右冠状动脉的治疗属于择期手术,可以从容安排。陈某的主治医生征求病人及家人意见:择期手术既可以选择本院医生,也可以请济南或北京的专家教授。一家人意见高度统一:相信县医院心血管专业救治水平,坚决不请上级教授。

       当时急诊谈话医生还是有些疑问:虽然我们胸痛中心建设比较好,院内外认可度很高,但像这位这么爽快的病人和家属还是不太多见。

       疑问归疑问,毕竟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病例而已,大家并没有再去过多关注。

       本不想细究,但谜底还是自动揭晓。紧接着第二天又来了一个43岁的女性患者。她的住院极具戏剧性,她本来是来探望住院的弟弟,结果刚到我们医院一会儿,就感觉剧烈胸痛。紧急心电图检查示急性心肌梗死。接诊医生和她及其家人谈话交代需紧急冠脉介入检查时,她家人很干脆:“做吧,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不用耽误时间和我们谈了。”

       原来这个女性心梗患者就是现在住院心梗男性病人的姐姐。

       很快完成的心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病人冠脉左回旋支发生了急性闭塞,需要支架植入治疗。我们行支架植入前的再次谈话程序。当打开谈话间的一刻,我意外的发现了张阿姨的大女儿和儿子。

    “你们怎么来了?”我感到很意外。

    “现在接受治疗是我兄弟媳妇,他老婆。”大女儿忙着回答。

       这一刻我才明白,怪不得这姐弟两对医生这么信任,原来姐姐正是张阿姨的儿媳!看来连日来发生的一切都是受到了这一家人的正向影响。

       冠心病的遗传相关性在这姐弟两身上表现的很明显。没过多久,姐弟两的父亲因为胸痛来到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是严重冠脉狭窄病变,同样接受了支架植入治疗,并很快康复。

一家人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并给我们送来了感谢的锦旗。



不是结局

       和张阿姨一家建立医患联系像一股清流感化着周围所有相关亲人,让医患关系充满了温暖和美好。

2019年5月,大女儿公公突发急性心梗,当时生命危在旦夕,危急万分。幸运的是,急诊手术很及时,最后手术的效果也很好,老人很快转危为安。

       最近回访张阿姨大女儿的病情:感觉身体还不错,她弟弟也没有再发作心律失常,一家人生活基本步入了正轨。谈话中聊到了大女儿的儿子,孩子居然变化巨大:虽然高考成绩不理想,勉强考了一个专科大学。但在大学期间不知是受了什么事情影响,还是自己顿悟了人生。开始奋发图强,参加了自考,并以优异成绩获得本科学历。目前正在积极备战考研。谈到儿子的变化,大女儿语气中满是欣慰和幸福。

日子不只是灰暗,困境下的一缕阳光是生活中难得的温暖!

       10余年来,这一家人经历了太多不容易:不舍的亲情,难言的煎熬,苦苦的挣扎。然而岁月的重压并未减弱这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坚强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医患有情,人间有爱。这一家人历尽坎坷,对医生只有信任,没有责难,总是在默默承载着接踵而至的病痛。衷心希望历尽艰难的这一家人,会苦尽甘来,会多一些阳光。也希望这种真善美的医患情怀为生命创造更多的希望!

       生活宛如一幅长长的画卷,默默诉说着对美好的期待。跨越10年光阴的医患故事,每每想起,就像一首沁人心脾的歌曲,温暖了整个世界。(九三学社德州市委   关燕)

   
« 上一篇:潍坊社员王建华主持潍坊市奎文区信访事项听证会
» 下一篇:淄博社员积极助力模具行业创新发展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2179228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