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参访讲武堂等有感

发布日期:2018-01-15   点击数:5665

2017年12月26日至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九三学社中央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机关建设交叉检查培训班,对会议的民主和谐氛围深有感触,这种氛围从九三学社成立伊始,就一脉相承;九三学社从上到下,一以贯之。

利用会议间隙,我探访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等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地点,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勇挑历史重担,不顾流血牺牲,顽强拼搏奋进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备尝苦难、愈挫愈勇、艰难奋进的光荣历史。对新形势下,习总书记倡导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奋斗方向和科学部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理解。

接到参加本次会议的通知后,除积极准备认真参会外,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借此机会瞻仰讲武堂。而对讲武堂的初步了解,来自于我三十几年前购买并阅读的一本报告文学。这本书的名字是《大海——记朱德同志》。大海,是对朱德胸襟最贴切的比喻。书的扉页上写着“他像大海一样广阔,他像大海一样深厚,他像大海一样庄严,他像大海一样雄伟”,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大海——记朱德同志》主要讲述了朱德同志如何从一个赤贫的四川农村娃子,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参与草创人民军队,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波澜壮阔的前半生。这本书,是我人生的重要启蒙读物之一,至今诸多细节仍历历在目。

朱德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正是讲武堂。这么多年来,讲武堂在我的心中,就是圣殿般的存在。当这次有机会踏上昆明的土地,拜访讲武堂的念头就再也按捺不住。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位于昆明翠湖边,是一座宏伟的黄墙红窗灰顶建筑,从高处俯视,成一个方形的四合院形式,围住中间的内操场。整个建筑恢弘大气、庄严雄壮,当年学员嘹亮的口号声仿佛仍在时不时地传来。当我进入建筑开始参观时,正巧一位解说员开始讲解。于是我们跟随她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程。

1.jpg

根据讲解,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建制规模要远远超过现在保留下来的部分。除了我们参观到的部分外,还有许多其他建筑,及一个更大的外操场。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至1928年共办19期。清朝当年创办讲武堂的本义是维护封建统治、扑灭革命烈火。然而该校却成了当时云南甚至中国革命力量的摇篮,对云南以及全国的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重大作用。云南陆军讲武堂校训“坚忍刻苦”成为激励师生发扬爱国精神、胸怀天下苍生、不懈拼争奋进的诤诤誓言。该校毕业的4000余名学员中,涌现出以共和国开国元帅朱德、叶剑英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将领,可以说人才济济、星光闪耀,在推动中国抵抗外侮、振兴中华的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看着一件件展品,听着一句句解说,我既对当年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热血岁月感到心驰神往,又对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感到心神激荡。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朱德人生发生急剧转变的场所。在这里,朱德接受了革命熏陶;在这里,朱德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从这里,朱德走向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岁月,朱德总司令始终铭记在心,他说,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

从少年起,朱德就是我人生的偶像和楷模,朱德的人生境界就是我心中始终仰望的巍巍高山。当我听说,朱德在昆明的故居得到了较好保护的时候,自然要去瞻仰一番。

2.jpg

朱德昆明旧居位于昆明五华山北面的水晶宫红花巷4号和小梅园巷3号。朱德以优异成绩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投身辛亥革命,参与了昆明“重九”起义,参加了“护国运动”。因英勇善战,成为公认的“护国名将”,升任少将旅长,后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昆明警察厅长。红花巷4号是朱德从好友处购得,这是一座木结构硬山顶中式建筑的四合院,坐北向南,建筑面积为380平方米。小梅园巷三号系朱德亲自布局设计的带花园中西式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坐北向南,建筑面积566平方米。这两座房屋结构合理,布置雅致。对于一名30多岁,享有高官厚禄的将领来说,正是风华正茂、前程无量的时期。然而,朱德却在此潜心研读革命书籍,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于1922年,离开昆明经上海赴德国留学,从此踏上了共产主义革命道路。

3.jpg

朱德离开昆明旧居已经95年,现在红花巷4号按照当年的形制进行了复原,让我们可以领略朱德当年英武潇洒的风采;小梅园巷3号主要展示朱德的革命生平,特别对朱德在云南期间的活动进行了重点介绍。看完展览,朱德的形象在我面前越发鲜活起来。他热血为国、不改初心、锐意求索、顽强奋斗的精神,更令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jpg

在昆明期间,我瞻仰了闻一多故居和闻一多先生殉难处,领略到了先生慷慨激昂、虽死不辞的风采。也正是有这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有这么多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我们的国家才能在濒临灭亡、遍地烽火的危难时刻,经过血的洗礼、火的焚烧、铁蹄的践踏、恶兽的蹂躏,仍能昂起头、挺起腰、拿起锄头镰刀,前赴后继地奋斗,赴汤蹈火地拼杀,才能摆脱奴役,才能迎来自主,才能走上民族复兴之路!

5.jpg

在昆明期间,我还参观了“明永历帝殉国处”。一座简简单单地的木制小亭子立于路边,亭中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述说着沧桑巨变。当年清兵入关后,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年号永历,他在位15年,后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缅甸,最终被吴三桂索回并于1662年绞杀。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至此结束。这块石碑,是辛亥革命胜利后,蔡锷将军等以“三迤士民”的名义所立。现在,石碑周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在此驻足的人少之又少。石碑在周边高楼大厦之间显得如此渺小,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亡国之痛、覆国之恨,永历帝恐怕至死都难以释怀。虽然,我国正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快速前进,但曾经的屈辱、曾经的无奈却仍需经常反思、经常回味,并从中找到方向,从中汲取力量,坚定脚步、奋然前行。

因时间限制,在昆明期间,我只参观了以上几处地点,但却始终感到心神激荡。在几片景点之间,我步行穿越繁华的街市、宽敞的道路、高高的楼宇、熙熙的人群,仿佛在历史与现实间不断闪回。曾经的苦难不应被忘却,曾经的奋争应当始终被牢记。国家进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前景虽然光辉灿烂,但只有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艰苦奋斗、锐意前行才能逐步接近并最终达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牢记使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懈奋斗。

昆明之行,不虚此行。(九三学社烟台市委专职副主委  张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