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齐鲁人民重托 奉献西藏教育事业

发布日期:2018-08-28   点击数:4939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

 那里有条美丽的河,
        阿妈拉说牛羊满山坡,
       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

    

每当听到韩红的这首《家乡》,大家都会心驰神往。歌里的这条“美丽的河”叫做年楚河,作为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它川流不息、滚滚向前,滋养着日喀则这片神奇的后藏圣土。过去的两年,作为山东省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成员,我和我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条河边度过的。

“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教育援藏模式的重大创新。“组团式”援藏的初衷,是为了改变援藏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和发挥团队作战的整体效应。就教育行业来说,是希望在短时间内借助援助力量,推动建设一批示范性学校,并辐射带动其他学校。

山东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队共50人,来自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和淄博,对口支教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年4月份,5位担任学校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率先进藏。8月份,团队45位优秀教师接受培训后,顺利抵达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团队中包括我在内的4位女老师,常被大家笑称为新时代的“文成公主”。我也是团队里唯一的九三学社社员和民主党派成员。


援藏团队面临的第一道考验是雪域高原教育条件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日喀则地处西藏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援藏同事们常常说“我们在4000米高的空中课堂授课”。这里地广人稀,高寒缺氧,气压低,空气干燥,气候异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当地有一首歌谣唱道:“山高不长草,风刮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初到高原,新奇劲儿还没过,“高原反应”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剧烈的头疼、恶心、胸闷,整夜睡不着觉……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呕吐。济南一位老师高原肺水肿晕倒在餐厅,两进两出医院;青岛一位老师初到高原就引起旧疾复发。医生作出了他们不适合在高原长期生活的结论,最终他们带着遗憾返回了山东。

缺氧、高寒、干燥的高原气候是最大的难关,语言的沟通也是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教学理念的不合、冲突常常让我们头疼不已;教学内容的调整,高考目标的改变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对家人的思念和愧疚更是每天的必修课。来到西藏的内地人有句话“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心灵归故乡”,这也是我们援藏教师在西藏的写照。

在山东和当地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帮助下,我们努力克服自身困难,学习并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时刻提醒自己“援藏为什么,在藏做什么,离藏留什么”。边适应便投入工作,很快融入到当地团队中,创造性地开始了各自的工作。

山东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队与日喀则一高本地团队采用了“双引擎”的工作模式,按照“两个深度融合”思路,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密切协调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短时间内,学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办学业绩等方面,都迅速创造出系列亮点。简单的说,日喀则市一高“名校”的招牌更亮了。

 “双引擎”,是指山东的五位管理干部与当地干部共同配置组成“双引擎”式校级管理团队。双方教师团队也是“双引擎”运行,援藏教师与日喀则市一高教师组成双备课组长模式,齐备课、同教研,实施“教师结对工程”,实现鲁藏教师共同成长。集体备课采取“听一节示范课、集体评课、提炼模式、组内推广”的“四步法”,实现援藏教师与当地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同步,努力让日喀则市一高“出经验、出模式、出人才”,真正带动形成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通过这些交流,也加深了援藏老师和当地老师的感情,实现了深度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荣辱与共的和谐的同事关系。如今的一高,先进的教学理念,活泼的教学环境,出色的教学成绩,都让人印象深刻。“全员赛课”活动,营造起良好的教研氛围。“班主任工作沙龙”大大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首届“班主任节”等活动的组织,更是让班主任的“获得感”“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当地老师也感慨,学校好比一个池塘,师生就是鱼,池塘水质好了,鱼才能更好的生长。当地教师充分感受到了专业成长的甜头,在西藏自治区教学能手大赛中,日喀则市一高一举夺得8个一等奖。

学生们学习成绩提高很快,素质教育也在日喀则一高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生们组织了20多个校级社团,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涵盖文学、书法、绘画、体育等领域,白姆社的绘画、妙间社的演出、藏文硬笔书法社的书法作品,都小有名气。在2017年日喀则市珠峰文化节上,日喀则一高学生表演的大型吉祥八宝转换图,得到观众高度评价。援藏老师协助开展的理化生实验室和科技馆活动,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为英语教师,我负责组织开展了全校的“英语沙龙”,让英语这一薄弱学科在一高也有了生存的土壤。

说起英语,面对藏区孩子们质朴的笑脸,我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与内地孩子相比,藏区孩子们要学习藏语、汉语和英语三门语言。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度远远超过内地学生。日喀则市一高是对全西藏招生的重点高中,有些偏远的农牧区的孩子在初中根本就没开过英语课,大多数孩子基础非常薄弱,有的学生甚至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针对这个情况,我把教学的起点放低再放低,从字母音标入手,认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或者也可以说小升初的衔接。两年下来,明显看出来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们都很喜欢我的课,也经常和我聊藏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听我讲山东家乡的故事,很多学生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藏族特有的小零食送给我。课间的时候,学生们教我跳藏族舞蹈,教我说藏语,平时他们会叫我“孜玛”或者“孜玛老师”,“孜玛”就是藏语“美女”的意思。每次寒暑假,我都会给孩子们带礼物,有时候是海边捡的海螺贝壳,有时候是自己做的特色小吃,甚至有一次把我妈妈做的小工艺品送给了一个小姑娘,她喜欢地不得了。内地的同学给我所教的班级捐赠了一些图书,学生们拿到这些书,都非常开心。同时,像所有当地老师及援藏老师一样,我也对口资助了日喀则市贫困乡村里的3个贫困户,如今有两户已经脱贫。

教学楼外墙上的一幅海报中,习近平总书记“西藏的教育就是争夺下一代的灵魂工程”的话语非常醒目。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对此深有感触。藏族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的缘故,都信奉藏传佛教,游览寺庙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刚会走路的孩子就在磕长头。有的学生在作文中提到,以后考不上大学就要去寺庙当僧人。一次上课的时候,恰巧英语课本中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文化遗产”,在课后的学习技巧提示中,建议学生用英语向外国游客介绍当地的文化。日喀则市最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也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借这个机会问他们“你们都信奉佛教吗?你们经常去寺庙拜佛吗?你们了解寺庙中的所有文化吗?能用英语给游客做介绍吗?”学生们回答特别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借此机会,我和学生们探讨了为什么在升旗仪式上学校要求“宗教不能进校园”,为什么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同时,给他们提出要求: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这节课,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对于我提的要求,他们都自发地鼓起掌来。我自己也很受触动,这些藏族孩子,从来没有走出过西藏,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对中国内地都不了解,更别说了解世界了。希望有一天,通过接受教育,这些孩子们能够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更开阔思维,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或许到了那一天,他们就不会再局限于宗教。我也更深切地理解了“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这句话的含义。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不仅是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渗透更多的文化,给他们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让这些纯净的眼睛和灵魂,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解外面的世界,更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这,也就是我来西藏的初衷吧!

通过两年来的援藏管理及教学工作,受援学校日喀则市一高在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呈现了全新的面貌,2017和2018年的高考记录持续刷新,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山东省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队受到了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的表彰,也得到了当地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的认可。

今年的5月3号,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率山东省党政代表团一行到日喀则市一高实地调研山东教育援藏工作实施情况,进一步对接深化山东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推动合作交流。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陪同调研。刘家义同志一行首先看望慰问了山东50名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并合影留念。在听取了援藏教师总领队、一高校长韩东同志的介绍后,省委领导走进了数字化理化生实验室和科技馆,海阳四中的鲁旭老师展示了实验课,体现了市一高在实施素质教育上的不懈探索;领导们深入课堂,感受鲁藏两地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交融,我作为这堂课的授课教师,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山东省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冯继康对我说“你给咱们山东增光了”,那一刻,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在藏工作两年,收获和感悟很多,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援藏不仅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真心付出,汉藏民族友谊才能更加源远流长。有人说这是“情怀”,我说这是“选择”。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其中一期节目中说过一段话“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的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选择恒久平静的善良……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出一个在日后回想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对于我的选择,我想说“大家和小家,大我与小我,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在日喀则一高的最后一堂课,孩子们隆重地把我请上讲台,为我穿上他们送我的藏装,然后请我坐在椅子上,用饮料代青稞酒,以传统的藏族仪式“三口一杯”给我敬酒,唱着歌依次排队为我献上哈达……. 一个叫德吉的学生说“老师,您就是我们藏族人说的菩萨,是度母一样的好老师、好妈妈……”白玛玉珍说“老师,短暂的离别是为以后更美好的相遇做铺垫,我们在一年之后就会上大学了。到了内地我们肯定会先去找您,您说您的家就在海边,对于我们没见过海的高原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憧憬,一个念想,也就成为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我有信心去实现。程妈妈,虽然高三时没有您的陪伴,但我们依然会想您,依然会有跟现在一样的好成绩……”每每回忆起那个时刻,看着收到的一大摞孩子们情真意切的信,我都会感到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我收获了孩子们的真心、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动、令人满足的呢?

相信不远的将来,在新时代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会丰富起来,教育面貌也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淳朴的孩子们,不会再固守在自己的家乡,能够走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去西藏之前,感觉两年很长;离开西藏之时,感觉两年很短……虽然已经回到山东,脑海中经常回想起曾经的誓言,山东省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队在国旗下共同的誓言:

我是光荣的山东援藏教师,

承载齐鲁重托,奉献雪域高原;

不负国家厚望,担当历史重任;

无私奉献,用激情燃烧援藏岁月;

奋力拼搏,用责任书写援藏新篇;

立德树人,甘于奉献;

真情援藏,真心担当!

扎根日市一高,为藏区教育贡献力量;

志翔雪域蓝天,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 作者系烟台社员、龙口市龙矿学校高级教师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