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实基础 为工作储备潜能

发布日期:2019-01-15   点击数:6316

自入社以来转眼已是十年光景,时光荏苒仿佛白驹过隙,从三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倏忽步入了不惑+。入社之初,我还比较腼腆,心想社组织中“大咖”云集,我会不会就是鲁迅《一件小事》笔下描写的那个“小”的“我”呢?但自从参加了一次集体活动后,我发现我真的错了——在这里,你只会领略到“家”的温馨。所以我很快融入了九三这个“大家庭”,积极参加九三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生怕因偶然的疏忽而给社组织带来不好的影响。借“九三青年有话说”主题活动之际,我想分享一点我的思考和感悟:

  【读】文学巨匠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早年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激励自己“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可见“读”之重要。但如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不得不承认我们读的书反而少了,以至于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民族”——低头族。出现这事,我不置可否,但我感觉在工作之余还是拿出一点时间读读书才好。读读历史,了解一下我们的文化;读读社史,领略一下我们九三先贤们的荣光;读读科学,自豪一下文明的跨越……书籍中有哲人的思考,能让我们沉静;书籍中有九三先贤们的丰功伟绩,能让我们激扬。无论沉静也好激扬也罢,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读书以后的你与以前不同了,您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开拓了思维,而且还学会了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世界。

  【思】(嘿嘿……)自己先偷笑一下,上面说了书的重要性,下面再说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或许当您读到这里时,会说这不是来了个180°大转变吗?)非也,非也!下面请允许我再解释一次这句您已经明白了很久的话: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这要求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这是不是要求我们要有所“思”呢?我想应该是的,知识体系总是在继承和否定中才能实现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批判、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没有批判和质疑,就没有科学创新。重大的科研成果不大都是在不断批判和质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吗?这个“科学”不正是我们九三“爱国、民主、科学”中的“科学”吗?当然,这个“思”绝非仅适用于科学,它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九三学社做为一个参政党,我们要履行好参政党职能也要学会思——思民生!要想发现民生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要想为父老乡亲反映民生,要想撰写好提案,要想为政府决策做好参谋,必须学会思考,不是吗?

  【做】再回到书上来,这次要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去出游,而是让我们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植根于我们所能联系的人民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愿。我们的父老乡亲勤劳质朴,他们遇到了问题,往往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去倾诉。九三学社作为一个参政党,有责任有义务为政府的决策反映民生。在辅助整理聊城九三社史时,看到于老(于心潭)在他的《八旬•自勉》中写道“长寿究何为?耄耋知是非,老骥不伏枥,余热留光辉”。想想一个八旬老人还在为来访的青年指导论文,还在为各种免费咨询服务而操劳,还在奔波调研撰写提案反映民生,这是何等的高尚?之后的日子里,于老又在《重登讲坛》中写道“而今八旬已不稀,余热生辉志未息。传道解惑为四化,振我华夏育桃李”。于老仅仅把自己看成了一位老师,仅仅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四化建设者,又是何等的平凡!星老又何尝不是呢?九三先贤们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九三先贤们用自己行动铺就的荣光之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让它曾经的光环稍稍褪色!那就让我们一起俯下身子去做吧……

  【说】这最后一点体会,是我最近听了九三聊城市委刘继光副主委的讲话才有的感悟。记得刘主委曾经说过,要让我们的社员学会发言,擅于表达,发言发到点子上,为我们的参政议政工作增色。是的,我们九三社员中很多都是技术派,或许有些社员真的不太擅长表达,这也是我写到最后而提出的一个或许不是请求的请求:希望我们青工委适当注意我们社员表达能力的培养或引导。培养可以采用我们内部优秀社员讲体会的方式进行,引导可以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提问等方式进行。比如一次培训,对于满堂填鸭式的讲授,我个人是比较抵制的,我更希望能留出一部分时间让社员们提问,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的疑问,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社员的成长。最后一点,我只是粗略考虑了一下,或许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由于见识浅陋,我说的或许也可能是错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

 

通过“读、思、做、说”,储备好个人潜能后,请来九三聊城青工委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大平台吧!在这里,您储备的潜能将会大放异彩!在这里,您的青春将会激扬……

 

(李念广,东昌府区公路局养护科工程师,2009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九三聊城青工委委员、东昌府区委副主委,第十三届区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