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父子两代人的农机未了情

发布日期:2019-02-26   点击数:4741

父亲,曾经的一位普通农机手,和共和国同龄;我,一个生活在幸福中的中年人,也是一名普通的农机管理工作者。同是从事农机行业,在不同的年代里,我们父子俩的工作经历折射出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1962年1月,兖州和曲阜分治,父亲由原来的滋阳县中匈友谊拖拉机站调到曲阜县拖拉机站,有幸成为曲阜的首批拖拉机手。当时,县拖拉机站是国营事业单位,装备的拖拉机有国产东方红-54履带车、铁牛-40型、匈牙利413型、罗马的尤特兹(音译)四个机型,主要任务是支援农村生产队的春、秋、冬季耕地和夏季打麦嗮场。耕地作业通常两人为一机车组,一人为组长,作业两班倒,每人12小时。除加油、吃饭外,黑白不停,走东庄、串西庄,直到全县耕地全部耕整完为止。

 

61年1月,父亲在中匈友谊拖拉机站学习结业

 

开拖拉机条件很艰苦,每到耕地季节,将简单的铺盖打包放在犁上,沾满油污的大衣往身上一披,开车就走,乍一看还真猜不出是干啥的。老百姓有段儿顺口溜编得好:“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挖炭的,到了跟前闻了闻,原来是拖拉机站的”。拖拉机手的工作常常不分昼夜,露天作业,冬天冻得要死,夏天热得发晕,除顶班作业外,还要拉油、量地、打验收单。如果一个人生病休息,另一个人就得连轴转,为的是多耕地争当“红旗机车组”。每年本县作业任务完成后,还经常被派到临近县去帮助耕作,冬季还要参加大型水库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在抗旱生产中,运送油料

 

小时候,每每看到父亲开着拖拉机到村里来耕地,就约上小伙伴高兴地围着拖拉机转,争着看新鲜,可总也看不够。看到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暗暗下决心,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拖拉机手。

从1968年开始,县级拖拉机站部分人员分散到各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拖拉机站开始发展壮大。父亲则一直留在县拖拉机站,直到1982年调往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才离开了他为之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地方。

时光如梭,斗转星移。1993年7月,我考上了大学,如愿以偿地选择了农机化专业。1995年8月,毕业分配到市农机局,子承父业,同样从事农机工作。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给农机化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先后负责农机技术推广、农机管理、农机培训等工作,亲身经历见证了农机化事业的腾飞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作者在大学系统学习农机专业知识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23个年头。农业生产在耕整、播种、植保、管理、收获、加工、出售等各个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主要粮食作物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民种地也不再那么辛苦。拖拉机由功能单一的小型向着多功能、复合型大型拖拉机发展,耕作机具也由功能单一的小型向多功能、高科技智能化、节能环保型发展。农机化发展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只限于用于种植业,到现在扩大到农、林、牧、渔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农村运输、经营运输等各方面,进入了大农机、大农业时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机械化保护耕作、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节水灌溉、无人机植保、联合收获、粮食烘干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彻底改革了传统的耕作模式。

 

作者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农机技术指导服务 

 

作者在开展农机生产检查

 

作者在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

 

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曲阜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市级有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机化学校和农机协会,全市12个镇街均设有农业综合服务站,村村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特别是近年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迅速发展,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三夏”机收、机耕、机播服务向“三秋”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和冬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扩展,农业机械正向深度和广度全面拓展。

 

 

高效植保机械

 

无人植保机

 

40年春风化雨,农机行业彻底改变了模样,华夏神州希望的田野上农机轰鸣、惠风和畅。我坚信,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广泛实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机化事业发展必定会越来越好,父辈的农机强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九三学社曲阜市委  夏元新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