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杨振声在国立青岛大学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杨振声在国立青岛大学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9-05-06  点击次数:9598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  杨素娜[1]  张俊杰[2]


摘  要: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 爱国、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九三学社的宗旨,九三的创建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青岛是五四运动的起源地,九三学社先驱、青岛历史上20大名人之一的杨振声曾经在此工作。本文从杨振声“五四”思想的缘起和形成出发,探讨杨振声在国立青岛大学期间,在办学、治学及抗日救国行为上所秉持并呈现出的爱国、科学、民主之精神,以期对杨振声在青岛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作一概括性梳理。

关键词:杨振声 五四运动 民主与科学 青岛 国立青岛大学 

 

一、杨振声“五四”思想的缘起与形成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五四运动先锋,九三学社先驱。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9年秋赴美国留学。在北大读书期间,深受新文化思想影响。1918年秋天,参加了北大进步学生组织“新潮社”的筹备工作。从1919年3月开始,在《新潮》上陆续发表《渔家》《贞女》《磨面的老王》等小说,反应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激烈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时,杨振声跟随许德珩(九三学社创始人)与广大爱国青年学生上街集会游行,被军警逮捕入狱。出狱后,他写的家信充满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卖国贼的痛恨。[3]五四在杨振声身上留下深刻的烙痕,使他得到锻炼和快速的成长,并初步形成他“爱国、科学、民主”的思想基础和理想追求。

二、杨振声在国立青岛大学对五四精神的践行

1930年4月,由蔡元培推荐,南京政府任命杨振声为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的前身)校长。任职期间,杨振声传承蔡元培先生在学术上“兼容并蓄”之宗旨,在办学、治学等方面,发扬五四“爱国、民主、科学”之精神,使国立青大成立之初就呈现出学术交流自由活泼,学科设置特色鲜明,学派交锋严肃包容,为山东大学文明、进步、发展奠定优良的学风基础。

(一)办学:以严谨、科学之宗旨,为国家创建兴盛之学府

杨振声在1931年第一次纪念周校长演词中指出,一个大学要办的好,最低要有5条:环境清幽、教员好、设备完善、理想的学生、大学的责任,在会上他对这5条做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在其后的办学中,他一直坚持以严谨、科学为宗旨,致力于创建一流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有真正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彰显出杨振声胸怀国家的责任担当和敬业、爱国的高尚情操。

1.教员师资的配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得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杨振声任人唯贤,求贤若渴,不管属于哪一派,只要有真才实学,对学校发展有利,他都热情欢迎并努力吸取。梁实秋在《忆杨今甫》一文中回忆杨振声是怎样邀请他们去国立青大的:“1930年夏,今甫奉命筹备国立青岛大学,到上海物色教师,我在此时才认识他。有一天,他从容不迫地对闻一多和我说‘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儿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这‘先尝后买’的办法实在太诱人了,于是我和一多就去了青岛,半日游览一席饮宴之后,我们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因杨振声的努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当时名家学者云集国立青大。著名诗人闻一多、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九三学社社员)、教育家黄敬思、数学家黄际遇、物理学家王恒守、化学家汤藤汉……这些教授、学者的到来,壮大了国立青大的师资力量,使国立青大就是与当时的名校相比也并不逊色多少,学校的声誉与时俱增,一时在国内极负盛名。

2.学校设施设备的修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教育事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石。杨振声认为:“关于设备,重要的有三种,体育场、科学馆、图书仪器,我们拿定主义,图书仪器是我们的基础工作,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节省下钱来做这基本的工作。”在出任校长期间,国民政府一直不能按计划经费给予拨付,学校每年的经费仅为其他一些国立大学的三分之一[5]。针对这种情况,杨振声一直以节约经费的办法补充设备费,以增加学校的设备、仪器和图书等硬件设施。他曾说:经费能省一文,则设备上能增加一点,也便是学校的基础上多放一块基石;经费节省一点,即使感觉不便也是一时的;而设备上能增加一本书,一件仪器,都是永久的,都是百年树人的基础,具有百年的价值,是文化的贡献。倘若基础不立,将来一切计划,皆如沙上楼阁,根本不配讲百年大计和高等学府。[6]为了节约学校的经费,杨振声总是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公务用车本可以高级一些,可他坚持用一辆旧的老式汽车,也仅供公事使用。学校安排的大的住所分给更多的教授用,自己只住一间,家人在外面自租。他从不收礼,而总拿自家的东西充作公用。在国立青大的两年多,他启动了体育场、科学馆的建设,每年花8-10万添购图书与仪器。这些举措,为国立青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大学责任的坚守。大学是一个国家精神核心基地,担负着构筑民族文化根基、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确立核心价值理念的责任。杨振声任职校长期间,便以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为对大学责任的坚守。1932年5月4日,在全校师生动员大会上,他说:我们做一件事情,即负一种责任,常不免临渊履薄之惧。这并非怕事,怕的是事情做错,辜负了这种责任。要使错误少,则一面对以往必须时时反省,看看有没有错误,所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一面对将来处处作切实计划,步步脚踏实地的走去,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也。正是这种见识和责任,让他在学校的创建和管理上,制订规范统一的制度,采取科学民主的措施,使学校呈现出正气、向上的气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他更是在培养学生“能够努力学问,刻苦,俭朴,对人亲爱”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供献社会的能力”。杨振声的育人原则及对大学责任的坚守展现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在新的职责岗位上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二)治学:以民主、自由之风格,为大学开创活泼之学风

如果把一所大学比做一座大厦,充足的师资和完善的设备是大厦的根基,而良好的治学和管理将会使这座大厦不断的从内而外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他在任校长期间,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学术的交流、学科的设置上都充分的体现出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的特色,这也正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创新、探索”精神的践行。

1.学校管理上的民主集中和规范统一。杨振声在学校规章的制订和执行上,从来不独裁专制,而是民主裁决,统一要求。他指出:课程既要规定,学则又要遵守,则这种课程与学则,以及一切的计划与章程当规定的时候,不能不十分审慎。专靠校长一人或数人是很危险的。纵使他经验多些,见解透些,那经验也有时而穷,见解也有时而偏.....这必要有一个积思广益的组织权在校长之上,然后种种规程才能比较的完善......同学们有何意见,尽可联名向校务会议建议,但必经校务会议通过后,才成法律,才能效力,学校也才有执行的义务......[7]他这种尊重校务会议的民主作风,使学校工作按部就班有序进行。杨振声重视学生素养,学校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学生全年学程有三种不及格或必修学程二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头两届淘汰率分别达到42.5%和25%。这些规定对于安定教学秩序、树立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起到积极的鞭策作用。

2.学科设置上的多元交融和地域特色。在院系的设置上,杨振声“主张大学分院不分系,院中设若干讲座,学生得自由择师,听其指导。择师之后,由一位或一位以上的导师就其性质能力所及,厘定他在大学的课程”[8]。虽然后来没有按照这样的模式设置,但这种多元交融理念体现在后来的学术交流上便是“兼收并蓄”“开放自由”。在学科的设置上,他主张“注意于其他大学未设立之学系,而青大因环境上之方便,对于此种学系特具有发展之希望与能力,自树之道即须于此求之”。杨振声对青岛的地理环境、自然优势及沿海城市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开创性的提出在国立青大逐步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历史学、考古学和哲学等系的设想。其中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当时在其它大学均未设立,成为国立青大的特色。在他的开创下,国立青大乃至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之后,海洋科学始终是国内独步。后来在山大的基础上建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使青岛发展成为全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对此,杨振声可称得上是奠基者也是开拓者,其贡献是巨大的。

3.学术交流上的自由开放和百家争鸣。杨振声到国立青大后,秉承蔡元培在学术交流上“兼容并蓄”“开放自由”之宗旨,邀请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等一大批学界名家到学校做学术讲演。毕业于山大的王先进回忆:每逢有著名学者路过青岛,杨校长都登门邀请到校演讲,章太炎讲《行己有耻》,胡适讲《古代文化之山东》,都曾名震一时。1931年在青岛大学开科学讨论会,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讲美学,生物研究所所长秉农三讲解剖学,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讲太阳中的黑点与中国历史的关系……一时硕儒云集,弘论连篇,学术界传为佳话。除了邀请名流到校讲演,他还主张学校多举办各种讨论会、辩论会,支持在学生中间组织各种学术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会、研究会,鼓励学生相互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和社会问题。支持学生创办刊物,并亲自为刊物撰写文章。学术上的自由交流、百家争鸣和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正是杨振声对五四个性解放精神追求的传承。

三、杨振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爱国主义行动

杨振声不仅在办学和治学上胸怀国家,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更是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情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沦陷,激发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国立青大学生成立反日救国会,选杨振声等担任执委,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当局不准学生抗日请愿,支持学生,“部令、校章,皆难认许”;阻止学生,爱国情理难容。在两难境地的困扰下,他毅然主动出资支持学生的爱国活动,甚至不惜以辞职向当局表明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立场。杨振声用这种无声的抗议展示出一个知识份子、一个爱国主义者的民族气节。

杨振声于1932年6月离开国立青岛大学,在青岛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对青岛城市人文精神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青岛文化名人雕塑园20尊已故青岛籍贯或客居青岛、成就卓著人士中,吴伯箫、沈从文 、闻一多 、洪深 、老舍都是杨振声邀请或受其影响而到青岛的。加上当时受邀到国立青大学术交流的学者、教授,这些名家的到来,推动了青岛上世纪30年代文化的兴盛,使青岛这座新兴城市在当时就深受这些名家学者身上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的影响而生出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的文化气质 ,为今天的青岛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与杨振声在青岛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山东大学校史(1901-1966)[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2]季培刚著.杨振声年谱[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

[3]王洪峰. 杨振声与青岛[A].张绍麟主编.璀璨的文苑——文化名人与青岛[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4]刘增人.王焕良主编 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徐磊、宋立江、颜涛、江新霁编.中国海洋城[M].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8.

[6]王元忠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7]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青岛市文物事业管理局.青岛历史文化名人传略·第一辑.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1.

[8]杨振声:《为追悼朱自清先生讲到中国文学系》,《文学杂志》第三卷,1948年

   



[1] 杨素娜 女 44岁 副研究馆员 青岛市市北区档案局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社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2] 张俊杰 男 61岁 高级工程师 青岛明珠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社史研究中心主任

[3] 九三学社中央内部刊物《社史研究通讯》2010年第一期P43《“九三”与“五四”的不解之缘》

[4] 1931年9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周刊》 杨振声《本学年第一次纪念周及始业式校长演词》

[5] 《山东大学校史(1901-1966)》[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P43

[6] 刘增人.王焕良主编 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P76

[7] 刘增人.王焕良主编 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P78

[8] 《青岛历史文化名人传略》·第一辑.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1.P37

 


   
« 上一篇:九三血脉里流淌的五四魂 ——简论九三人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 下一篇:期望与困惑:1946年的“五四”言说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3998304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