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 » “民主科学精神”与九三学社的发展进步
   
“民主科学精神”与九三学社的发展进步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20-07-23  点击次数:14319

摘要:通过回顾九三学社创立及发展历程,追溯九三学社与“五四运动”及“民主科学精神”的渊源所在,阐明民主科学精神始终贯穿于九三学社的发展过程中, “爱国、民主、科学”是九三学社一直秉承和弘扬的立社之基和文化精髓,九三学社是科学民主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一代代九三人将不忘初心,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同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共同奋斗。

关键词:科学民主精神,九三学社,发展进步


1919 年5月4日,大批爱国青年学生在得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消息后,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与此同时,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响应,在首都北京掀起了著名的“五四运动”。随后, 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积极支持响应,五四运动逐渐波及全国。众多革命先贤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其中,“德先生”(民主,democracy)与“赛先生”(科学,science)是五四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也是“五四精神”的最鲜明的特征。“五四运动”虽然己经过去了将近百年,但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却始终伴随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五四运动”发起二十七年后的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的先辈们继承起五四精神的优良传统,成立了九三学社这个进步的爱国组织,在民主、科学之路上孜孜以求,为建设新中国,推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自身独特和卓越的贡献。 “民主科学”之精神始终影响并鼓舞着一代代“九三人”在多党合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行。

九三学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失败局面,在中国战场上发动了丧心病狂的进攻。1944 年下半年,许德珩、褚辅成、张西曼等一批文化、教育和科技界高级知识分子从各地先后来到重庆。出于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民主与抗战问题,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结束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以促进民主和团结抗战,这些同志便发起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民主科学座谈会”即为九三学社的前身。1945年9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参与“座谈会”的同志一致同意以9月3日为组织命名,遂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 年1月6日召开的“九三座谈会”会议上,议定将组织名改为“九三学社”,并推举褚辅成、许德珩、张西曼等筹组“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从其产生、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看来,都与“五四运动”和“民主科学精神”有割舍不开的关系。九三学社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一、九三学社是“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者

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学座谈会”,之所以将当时的组织命名为“民主科学座谈会”其原因之一便是“座谈会”的主要发起人或是“五四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或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们深受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五四运动”的影响,具有很深的“五四”情结。他们是曾经的“五四”先锋,又是后来的“九三”先驱。例如“民主科学座谈会”主要发起人、九三学社中央第一任主席许德珩,就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而且是“五四宣言”的起草者,也是当天被捕的32名学生之一。几十年后,许德珩为自己回忆录起名《为了民主与科学》,同时每年5月4日他都会撰写纪念文章,晚年在病床上写的最后一幅字也是“五四万岁”。另一位九三学社的发起人潘菽,当时就读于北京大学。1919年5月4日,身为北大二年级学生的潘菽激愤于青岛问题中的国外强权、国内无能,参加了“五四运动”大游行,并火烧赵家楼胡曹汝霖的官邸,最终被捕。出狱后,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潘菽负笈海外,修学异乡。同是九三学社筹建人之一的杨振声当时就读于北大中文系,读书期间曾组织进步学生筹建北京大学第一个学生社团—“新潮社”。五四运动中,杨振声与广大爱国青年一起集会游行示威,被军警逮捕。另一位九三学社筹建人初大告,当时就读于北平高等师范,他闻知巴黎和会上列强公然要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义愤填膺,随着游行队伍火烧赵家楼,随后被捕。这四位当年五四运动中的狱友在以后的岁月中,始终继承发扬着“五四”爱国、民主与科学精神,并发起组织成立了以爱国、民主、科学为旗帜的九三学社。

从人员组成上看,除了上述四位在五四运动中冲锋陷阵的人外,九三学社早期的许多社员在年轻时都曾以其它的方式参加到了五四运动中。如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当时就读于北大,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天安门的集会游行和火烧赵家楼的队伍。著名文人俞平伯当时就读于北大,曾与杨振声等一起发起组织了“新潮社”。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当时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并参加了上海的罢课游行。同时,黄国璋、黎锦熙、张雪岩也都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

九三学社创始人中有的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有的是“五四运动”积极分子,有的是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知识界贤达。可见,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渊源之深。

同时,九三先贤不仅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中,还将“五四精神”的内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写入《九三学社成立宣言》中。《成立宣言》明确提出:本社同人,愿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谨此宣言。故倡导弘扬爱国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五四精神”也是九三学社的立社之基,更是九三学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和发展动力。故“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一脉相连,九三学社自创立开始就被打下了深刻的“民主科学精神”的烙印,在九三学社前辈先贤的指引下,一代代的九三人继承了“民主科学精神”,紧密团结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中发光发热。

二、九三学社是新时代下“民主科学精神”的发扬者

九三学社成员中高级知识分子云集,他们遍布全国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九三学社所提出的建议报告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参政价值。九三学社历来以爱国、民主、科学为宗旨,在多年的参政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故社员提交的有关民主、政治、科学方面往往直击问题要害,并给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九三学社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敢于否定,敢于说真话的勇敢气魄,正是五四运动以来一贯秉承的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的佐证。

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九三学社始终坚持团结和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致力于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的人民民主来之不易,是经过几代人的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得来的。九三学社人始终非常珍惜并坚决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九三学社一直坚持“促进民主政治之实现,争取人民之基本自由”的政治主张,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富强,企业赖之发展,人民生活赖之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九三学社作为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其中既云集了多位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响颇大的科技巨匠,还有大量刻苦钻研、勇攀高峰、有情怀、不计功名得失的科技工作者。据统计,九三学社先后拥有170 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社员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选、黄昆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程开甲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据不完全统计,近16年来九三学社有667名社员、59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九三学社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国家民族的科学事业上冲锋在前,一代一代前仆后继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能站上世界之巅而不懈努力。

九三学社创社已有七十载有余,一代代九三人以民主与科学为信仰,抗战时期他们团结进取坚持抗战到底、挽救民族于危亡;新中国发展建设时期,他们一心投入祖国建设,为祖国的和平和发展增砖添瓦。在这些年里,九三学社社员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近18万人。目前,除西藏外,九三学社在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委员会,有市级地方组织(含筹备)327个,基层组织6808个。社员主体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和“医药卫生”三个行业,占总社员数的77%。九三学社现有院士6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5名。但无论九三学社怎样地发展壮大,九三人都不能忘记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的。我们要把前辈的精神作为激励我们振兴中华、追逐中国梦的动力,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同行,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共同的社会理想与奋斗目标。(九三学社潍坊学院支社委员、潍坊学院副教授  邢栋


参考文献:

[1] 王砚戎. 不忘初心携手同行—“民主与科学”是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基石和动力[J].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22-23.

[2 ]周巧生. 对九二学社成立过程的史实梳理及考辨[J]. 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4):60-68.

[3]丛斌. 不忘初心—传承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J].民主与科学,2018,(3):7-8.

[4]许进. 同宗同源 始终不渝—浅释九三学社与五四运动[J].民主经纬,2018(3):41-42.

[5] 杨复斌.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初心的一致性论析[J].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11-13.

   
« 上一篇:疫情防控坚持党的领导 历史回眸传承九三传统
» 下一篇:共和国的脊梁——九三学社先贤邓稼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4006942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