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省智慧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1-19 点击数:35437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山东省是全国第一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21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51万,占比21.15%,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结构。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已经从治疗为中心向前、后拓展至预防到康复的全流程管控。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兴起。但是目前,我省发展智慧养老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政府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当前我省养老产业以政府主导,资金投入大,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覆盖面较窄导致“适老性”较低。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能力不足,系统平台分散且技术兼容性差。智慧养老产业涉及管理部门较多,推进和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流程及质量还需要健全相关的监管体制和法规制度。
(二)智慧养老产品实用性差。产品普遍存在“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场景”现象,操作复杂,适老化、人性化设计不够,忽视该群体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涉老信息的大数据采集、有效分析、充分整合、高效应用等信息化工作滞后于现实需求。
(三)行业标准尚未建立。目前,针对智慧养老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和监控、风险预防、评估评价、纠纷处理、信息互联互通等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涉及相关多个参与主体,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相关资源信息未能共享。产品和系统接口通信、数据格式等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四)服务模式单一,市场化运作不尽人意。现有的智慧养老服务多集中在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和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模式较为单一,养老理念宣传不足且收费较高,养老服务成本与价格出现倒挂现象。智慧养老科技企业规模体量较小,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消费者认知度不够、购买能力不足。
(五)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尤其是高素质技术人员缺乏。养老护理人员多为社区内部管理人员、志愿者和社会专职服务人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护理技能差。缺乏从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信息处理与体系建设规划的智慧养老专业从业人才。相对应的人才储备体系尚未建立。
为此,建议:
(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助力支撑医养康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民政、卫生健康、财政、工信、科技、市场监管及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联动,市区部门配合协作,实现政策、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优化配置。加大智慧养老概念宣传推广,建立完善“市-区县-社区、街道”医养健康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和有效运营机制。加大健康智慧养老技术创新和成果实施转化,积极推动相关产品进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支持符合条件的智慧健康养老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二)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助推智慧养老技术支撑。在保障数据安全基础上,实现与医院、社区信息联通共享,加快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省国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持各地区依托本地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区域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开发与应用。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养老机构开展联合创新,拓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加强健康养老产品“可视化”理念设计、老年人行为画像和需求监测分析技术研究开发。支持企业研发被动式、集成化的健康管理类智能产品及养老监护类智能产品,实现老年人无感知应用。增强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优化操作界面,简化操作流程,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提升老年人产品使用和反诈防骗能力。
(三)规范标准,监督评价,保障智慧养老产业有序发展。研究制定规范智慧养老的相关法规制度,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法律保障。尽快建立产品技术和质量控制、信息平台运营和服务实施等统一智慧养老行业标准,加强相关系统产品有效协调和对接,促进资源整合优化,保障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和保障体系,为供需双方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需求评价标准,加强服务成效考核管理和技术产品供应商质量监督管理。对涉及智慧养老的相关服务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四)创新模式,多方协同,共建智慧养老新业态。建设智慧型综合养老模式,推进以居家社区为核心的互联网加精准照护服务体系,打造兼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地产机构养老、家政养老、旅游养老等智慧医养管理服务新模式。学习外省市先进经验,将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大健康医养产业,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老年体育、教育和文化活动等业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智慧养老产业投资激励制度,对投资企业实施资金奖补、租金价格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政府以作价出资或入股方式提供土地,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养老服务项目。鼓励利用商业、办公、工业、仓储存量房屋以及社区用房等举办养老机构。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养老服务设施,探索在设立养老、护理专业的大专院校和职业学院建立养老服务基地和学校实践基地,依托场所、人员等资源开展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尝试。
(五)专业驱动,职业培养,强化智慧养老产业人才支撑。依托我省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省级医养健康产业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基地、医养健康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省内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管理等相关专业,培养相关复合型人才。完善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评定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学会规范开展产业技能人员培训,通过增设老年健康、互联网技术等相关课程和加强技能训练指导等方式,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养老服务工作职业化,健全考核和绩效奖惩机制,提高智慧养老专业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智慧养老服务中来。(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