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6-11   点击数:4079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农民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全省各级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挖掘增收潜力,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农业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农民就业压力较大,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增速一直较高,但相较于城镇居民收入,2020-2022年分别少2.5、2.63、2.69万元,差距逐年扩大。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此,建议:

一、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不断完善机井、道路、沟渠等田间配套设施,持续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入推进粮食高质高效项目创建,示范带动粮食生产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在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农技政策补助,不断提升良种覆盖率和关键技术到位率、普及率,提高粮食产量。

(二)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详细梳理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现状,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推广,积极打造一批为广大消费者认可的特色优质产品。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等性能优良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提高耕地单产效益。依托我省生猪、肉牛、肉羊、海产品等优质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品种结构,加强渔业资源开发,推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提高畜牧养殖业产能。

(三)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围绕我省农业资源优势,比如粮食、肉牛、蔬菜、海产品等,在每个细分领域筛选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引领产业链发展。同时,筛选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等功能,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争取到2025年,培育5个左右千亿级、10个左右五百亿级、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带动农民稳岗增收

(一)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瞄准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在城市郊区和交通便利的镇村,发展田园观光、文化休闲、研学教育等乡村旅游产业,满足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充分开发利用我省特色文化,发掘古村古镇、乡土文化、黄河文化,发展牡丹工笔画、杂技杂耍、鲁锦等产业,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加大电商村镇培育力度,围绕演出服饰、特色农产品、木制品等特色产业,招引大型电商企业,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发展。

(二)积极拓展乡村服务业。建立完善乡村商业体系,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乡村小型超市,满足农民消费升级需求。改造提升餐饮、美容美发、电器维修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法律咨询、信息中介等服务内容。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建设,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三)大力开发就业性岗位。积极在镇、村引进电子制造、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农民群众能够就近就业。试点以工代赈方式,在政府主导的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的农业农村项目中,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农民群众参与建设,并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针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积极开发保洁员、公路养护员、网格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四)有序引导外出就业。鼓励各地紧密结合劳务品牌、特色产业,引导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从快递物流业、建筑业、制造业等农户就业意向较为集中的行业出发,对接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培训,提高实用技能。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为用工企业和务工农民牵线搭桥,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三、强化政策支持,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发展红利

(一)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权,探索混合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增加财产性收入来源。

(二)完善对农民补贴政策。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完善重要农产品生产者补贴制度,根据农民实际种植农作物情况,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探索建立农业普惠性补贴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更大力度、更加合理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三)加强农民生活兜底保障。各项保障措施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推动农民工失业保险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低保平均标准一致。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