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省农民增收的建议
发布日期:2008-04-03 点击数:8509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随着我省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加,各种惠民支农政策的出台和相继贯彻落实,农民的负担逐年减轻,尤其在刺激粮食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仍然偏低,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据统计,2005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744.8元,是农民可支配收入的2.73倍。吃、穿、用、住仍是农民的第一消费需求,而且这种状况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其原因
1、农民小农经济思想比较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调查的农户中,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市场意识,小农思想依然存在,不活跃、不开化。多数村仍然经营着传统农业,对于优质高效农业和改变现有种植结构存在抗拒心理,等、看、观望的思想比较普遍。有50%的农户存在保温饱的思想,过着“种田度日,喂猪过年”的日子。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存在“小富即安”思想。他们赚钱后首先是修屋建房,房子建好以后就“存死钱、死存钱”,不愿进行再投资,扩大再生产。
2、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24.4%,初中占54.5%,高中以上占20%,人均受教育时间仅为7年,参加过各种技能培训的仅占1%。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导致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面临诸多困难。还由于劳动力素质低,造成了输出人员就业面狭窄,就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一是文化水平不高,与城镇劳动力相比,缺乏竞争力;二是缺乏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技能。仍有75%以上的农民在苦、险、累的重体力劳动中获取廉价收入,而那些技能型的高收入领域由于受农民综合素质的制约,涉足就业的农民为数不多。三是缺乏创业的经营能力。农民走出家门自愿创业的能力还相当弱,只能通过取得工资性收入而增收。
3、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民参与程度不高。一些村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没真正认识到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是适应国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没有真正将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点。
4、农民创业经营缺乏政策支持。据调查,有88%的农户,除了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外,基本是两手空空,毫无经营增收的资金能力。由于金融部门的商业化改革,创业经营的农民很难得到贷款支持,使创业经营增收受到限制。农民创业增收存在着自身资本积累不足和信贷支持不够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引导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购销大户以多种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产销服务组织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扶持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农民运销大户,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确保农产品销得掉、价格好。
2、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引导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民工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民培训、就业指导、权益维护等方面逐步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的空间。
3、健全价格调控机制。作为价格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对农民的粮食等农产品、农资及农业机械等发生价格暴涨暴跌的问题,研究制定实施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措施,一旦出现价格异动,各项平抑价格波动的措施必须落到实处。
4、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要抓住农村青少年成人之前的三、四年时间,进行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或技能,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劳动力输出创造条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农家子弟在就业之前多接受一些科技文化教育。
5、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利用土地承包费和机动地管理为重点,建立健全制度,保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有条件的地方,在维护农民利益和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条件、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除了政策的因素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外,广大农民要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由被动依靠政策增收,转变为主动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