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题材文化艺术作品导向性需要调整
发布日期:2011-03-11 点击数:2884
山东省政协委员、东营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东营市委主委陈胜说:
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然而,国内文艺界在娱乐化的同时,在文化交流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并没有积极按照国家的和平发展战略向国民提供产品。
1、一些描写疆域拓展和宫廷斗争的大片,对内虽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效果,却很少给人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安民生者天下安”的启迪。
2、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内涵不深。大量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其中多数表面化地反映日本侵略军的凶残和我军民抗战的艰苦卓绝,却极少从全人类高度反思战争对中日两国人民的伤害,没有表达当年日本方面反战人士所代表的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和事实。
由于对战争的深层次反思的缺失,这种文艺作品一方面不能促进我国人民战争创伤的弥合。另一方面,在日本普通民众看来,我们在怀念汉、唐、元、清疆域拓展的同时,还有百年屈辱史中的仇与恨。于是,眼看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难免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进而与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一拍即合。日本政府和国民的这种心态,在亚洲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亚洲国家是我们的近邻,有的还与我国有边界争议,是我国发展环境中的首要因素。其中处理好中日关系具有标杆性意义。
因此,文化部门和文化艺术生产者应该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中认真贯彻和平发展战略,并与日本民间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通过交流寻找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契合点,创造更多有利于弥合两国人民战争创伤、修复两个民族感情的作品,引导国民从战争与屈辱中走出来,展望未来,增强自信,追求中华民族和人类共同的价值。通过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阐释国家的和平发展方针,告诉日本等邻国人民,我们是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过去没有发动过战争,今后也不会发动战争,我们今天的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战争特别是核战争。通过文化交流,在今后与邻国不可避免的政治、经济摩擦中发挥一定的“减震”作用。在我国的文学艺术作品生产中作这样的调整是必要的,尽管这种交流在当前会十分艰难,但是,需要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