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育职业化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1-03-25   点击数:3054

青岛市黄岛区劳动保障就业中心科长、九三学社社员李树银说:

 

职业化教育是指在普通高校的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趋势,理性地区分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考虑到应用型人才占毕业生比例较大的实际情况,组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能较快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我国的许多普通高校在职业化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

 

在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简单地将高校的育人工作囿于科研和教学的范围之内,没有真正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同学校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盲目地设置热门专业和扩招,而忽略了社会的真正需求和学生可能的就业趋向和岗位。譬如说,近年非常热门的金融、MBA等专业,随着规模的不断盲目扩大,必然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2、对职业化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从硬件方面说,在外部,缺乏足够的实训基地和协作单位,无法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场所和机会;在内部,缺乏能够辅助职业化教育教学的教材、工具和设施。从软件方面来说,很多学校在机构设置上没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部门,没有相应的规章和制度,缺少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专职老师,没有建立起较为健全的软环境。

 

3、没有形成相应的保障体制

 

虽然国家早在2002年就已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但对一般高校内部的职业化教育问题,还未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也没有制定出有足够力度的政策进行引导。在高校内部,很多领导仍把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体制优化、科学研究等方面,没有将职业化教育的理念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更谈不上建立相应保障机制来进行职业化教育了。

 

因此建议:

 

1、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形成教育体系

 

政府应制定出相应政策,建立运行的保障机制,形成自身教育体系,鼓励各高校在自身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化教育。普通高校应视其自身实际条件和潜能,依据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当地经济的需求,走出一条“明确优势,紧抓重点,务实为主,促进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普通高校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2、各高校要确定适合自身的职业化教育思路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各校的具体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在职业化教育的思路上,各校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开展的职业化教育应考虑以下内容:

 

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避免诸如浮躁、眼高手低等频频见诸端的问题出现。只有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具有基本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职业心理的塑造。职业心理是个体在职场中的立身之本。结合学校的特点,对学生职业心理的塑造应该主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上进的动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师范类院校和工科院校中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学校更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技能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如一般的礼仪知识、沟通交流技巧、时间管理能力等,都是属于基本的职业技术范围。由于这些知识的相对特殊性和抽象性,学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训练,譬如实习、讲座、校际交流等。学生掌握了必要的职业技能,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就业能力的提高。目前对许多学生来说,毕业等同于失业。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和学校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通过一系列激励乃至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在平时更多地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虽然目前有许多高校都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或就业指导的讲座,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尽早、更多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较从容地去选择自己的未来。

 

3、建立一整套高校内部操作体系

 

要把职业化教育当做增强学校实力、带动地方经济、实现自身优化、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职业化教育。为此,要建立起一套合理、完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体系,把职业化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内部的运行过程中,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从而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还要把职业化教育融入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去,让这项工作的成果真正能够做到福泽一方,反过来,又可以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