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中小学开设少量课时手语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08-04-03 点击数:4421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科技部总工程师、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宋传杰说:
据统计,全国有2%的人口属于聋哑人,共计两千多万。国家为了保护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出台了许多措施,并且坚决地推进实施。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聋哑人,但作为正常人,我们对其了解甚少,正常人很少能看懂手语,更无法与之正常交流。当聋哑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大多数人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无法方便的与聋哑人沟通,语言成了一个很大的障碍,在在医院、商店、公交车等公共场合,正常人与聋哑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等正常活动时常受阻。
我们社会和正常人急需具备能够与聋哑人交流的能力,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普遍认为手语是一种语言,和人类任何有声语言都是同等的。在一些发达国家,手语教育已经较为普遍的开展。例如: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掌握手语的健全人已占总人口的5%。
因此我建议: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中小学中按照每周一个课时的量为学生们开设手语课程,教授基本手语,鼓励通过手语辅助交流。通过一个学期18-20个课时的学习,掌握手语的基本礼貌用语,了解手语常识。通过教授学生手语课,还可以培养青少年不抱偏见的、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各种障碍病患者,熏陶学生正确对待弱势群体的良好心态。
另外,在社会手语普及上也可以做点工作,例如编辑出版形式活泼的手语普及教材,在社会上广泛发行。其次,在医务、银行、社保等系统的行业培训中都增加一门手语课,以培养这些服务行业的手语翻译人员等等。
构建和谐社会,是所有人的共同职责。对个人而言,和谐社会的公共精神应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以及善待生命的胸怀。开设手语课程,就是希望将关爱他人、关注弱势群体权益的观点变成下一代的普遍思想,提高全社会文化水平,长久建立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