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在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5件)
发布日期:2009-03-02 点击数:4083
山东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
关于促进我省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县级综合改革和强县带动战略的实施,我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经济欠发达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因此加快欠发达县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实现全省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我省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我省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省确定的30个欠发达县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县大多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受客观经济条件限制,农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发展以内向发展为主,外向发展不足,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相当大的部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化进程滞后 我省欠发达县的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比重小,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2.特色经济不够突出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大都有显著的特色经济支撑。如:诸城的“贸工农”一体化;寿光的“菜园子”;莱州、平邑的“石材加工”;莱阳的“蔬菜加工出口”;金乡的“大蒜”;栖霞、五莲的“果品”;沾化、无棣的“冬枣”等。这些特色经济有的是传统品牌、资源优势,有的是产业创新、规模化优势。而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绝大部分还是靠大农业来带动经济发展,县域产品、产业结构趋同,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而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具体表现为优质农产品偏少,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品牌。
3.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不足 资金短缺是制约欠发达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据相关资料,2007年我省30个欠发达县财政收入807493万元,支出2154459万元,入不敷出。财政实力不强,成了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实行新的金融体制后,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严格控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来讲,影响巨大。一些有效益、有优势的项目上马难,一些技术改造项目落实难,一些中试成果转化难,造成了一些县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4.投资环境差 在近年来的行政体制改革中,一些重要的职能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权力向上集中;一些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职能转变慢,缺乏用市场的手段管理指导经济发展的意识,仍注重项目审批、收费管理,甚至在涉及本部门管理权限、职能的改革中,避重就轻。这些现象,使县一级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出现弱化趋势,在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制止“三乱”、申报项目等方面,力不从心。
5.劳动力转移面临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省欠发达县总人口达两千多万人,但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技能差,因而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小。由于现代企业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用工条件上有学历、技能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使得转移劳务工作的更加困难。
二、对我省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一是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相融合,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在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二是在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上,要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文化优势等经营强项,突出特色,通过迅速发展特色经济带动本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蔬菜、果品、畜牧、水产、林业、花卉等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培育形成特色产业;
2.积极扩大内需,合理使用外资 抓住当前“积极扩大内需”的这一难得机遇,搞好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大力发展粮油仓储、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等,要加强同外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把招商引资,与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和项目。坚持招商引资与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相结合,与改造提升中小企业相结合,与扩大对外贸易相结合。
3.提高劳动力素质,变人口数量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 欠发达县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县域内劳动力素质,增强人力资源的竞争力;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劳动力输出促经济开放,可以收到“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的良好效果,使劳务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4.合理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的盖楼、修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真正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合理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立足于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的综合功能和带动能力,统筹规划,建立布局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避免了小城镇重复建设;二是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三是以企兴城、以业兴城、以市兴城,实施“建市场、兴商贸、带产业、活经济”战略,加快发展小城镇经济,增强城区和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和吸纳人口的能力。
5.建立“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 政府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应从“输血”转到“造血”、从简单的财力、物力、人力扶持转到内涵丰富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的直接建设。我们建议设立“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机制,扶持欠发达县有特色、有潜力的项目,增强发展内力和后劲。
山东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
关于促进我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
我省是蔬菜产业化大省,蔬菜生产和加工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较高,蔬菜生产总体水平居我国前列。经多年发展,尤其在农业部“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政策支持下,全省各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过程形成了一大批蔬菜作物的优势产区,如寿光温室蔬菜生产、莱阳蔬菜加工、昌乐西瓜、章丘大葱、莱芜生姜、苍山大蒜等,蔬菜生产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我省的蔬菜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些蔬菜优势产区的发展对带动辐射自身及周边地区县域经济进步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充分肯定我省蔬菜产业对县域经济促进作用的同时,应当地看到我国蔬菜作物优势产区的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后发优势明显,已经形成较强竞争力。通过对我省蔬菜生产问题的调研分析,我们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我省蔬菜产业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省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蔬菜生产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 我省蔬菜作物优势产区大多仅能输出普通商品菜,而开发相关高附加值产品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蔬菜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如设施蔬菜产区良种的研发很大比例为国外公司垄断,种子价格昂贵,生产成本过高。另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在蔬菜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方面占据较大优势。如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辣椒红素、大蒜素等蔬菜种次生代谢物质用作保健食品原料或添加剂,其附加值就会大大增加。虽然我省蔬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较高,但大多仅限于开发菜品本身,某些蔬菜特殊功能成分的提取、应用、开发因技术原因而受限。
2.全国各地蔬菜生产不断发展,新生蔬菜作物优势产区不断形成,对我省相关地区产品形成较大竞争优势 从去年的情况对比来看,宁夏富硒西瓜以其特有的适合瓜类生育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品质取代昌乐西瓜成2008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而今年昌乐西瓜价格则较往年大幅下降;“十一五”期间北京设施蔬菜每年增加温室一万个,届时北京及周边地区蔬菜可基本实现自给,对我省设施蔬菜销售造成较大影响,北京大兴的温室西瓜去年就对我省西瓜在北方地区的销售造成很强的阻力等。
3.发达国家贸易技术壁垒对我省的蔬菜出口影响较大 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标准近年来不断提升,而我省蔬菜及其加工产品出口质量检测标准还未与国际接轨,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薄弱,不能从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因而很难避免频繁退货和索赔,影响产品出口。
4.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问题突出 蔬菜生产和加工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我省目前蔬菜优势产区的劳动力状况令人担忧,先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妇女和老年人成为蔬菜生产的主力军,从而制约着新技术和成果的传播和应用。另外,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工资待遇相对较低,风湿病等职业病频发,因而导致大多数企业劳动力流失,劳动力素质低和短缺问题对蔬菜生产和加工影响很大。
5.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很难保证蔬菜的安全生产。由于大气污染、土壤的常年连作,化肥的大量施用、农药的超量无节制喷洒等,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安全生产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我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优势产区的科技支持力度 现代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蔬菜作物优势产区保持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因此,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蔬菜优势产区科技信息和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注重特殊菜品保健成分的应用和开发,提高蔬菜产品技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要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克服土壤连作障碍,加强蔬菜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等有利于实现生产、生态环境的健康和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要增强危机意识,努力做到蔬菜品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促进产品、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省蔬菜优势产区要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对蔬菜产业育选种、生产、销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水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稳定本地及周边地区优势蔬菜种植面积和市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品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3.加强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优势产区菜品的品牌优势 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实现蔬菜优势产区次生产业链条和市场的健康稳定。
山东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
关于加快我省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
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
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直接体现。医疗保障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自“十五”规划实施以来,我省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得到了较快发展,卫生资源丰富程度和公平性有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我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我省在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我省在在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 城市卫生资源过于集中,高水平的医生和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大医院,而农村优质卫生资源较为匮乏。
2.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相差较大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受益水平较低,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还比较突出。有证据显示,就住院费用而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次均补偿费用仅占次均住院总医疗费用的20-40%,患者需要承担60-80%的住院费用,个人负担较重;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者来说,患者则需承担20-30%的住院费用,疾病负担相对较轻。
3.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不相适应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约80%的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属于基本卫生服务范畴,在社区即可得到满足。由于我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不健全,加之缺乏有效的政策导向,使得本该在社区可以得到的医疗服务却被吸引到城市大医院,形成了需要与需求的正三角形与卫生服务供给的倒三角形状态。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预防性措施由于直接面向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短缺,这些工作均无法到位,不利于保护与增进健康。
4.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资源不足 基本医疗设施条件较差,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尚不能满足人们对基本卫生服务的需求。
5.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差别较大 城市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规模大,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人员素质高,而且经费有保障;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管理人员少,专业素质较低,不利于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
6.医疗救助体系尚不完善 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无支付能力看病就医,因病致贫现象仍很突出。
二、对我省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城乡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一体化改革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也是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途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落实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进人民健康,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快体制改革,建立稳定的多样化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统筹协调,把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强化公立医疗的公益性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保证群众基本用药作为重点,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 虽然财政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绝对额在逐年增加,但其医疗卫生总费用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而个人医疗支出所占比重则较大,这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而且要面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以期逐步缩小城乡在接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建立城乡居民公平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使每一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只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才能使城乡居民公平享有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保健和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以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以全体城乡居民为对象,以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为手段,免费或按成本收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4.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实施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支援,加强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5.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围,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同时注意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6.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在短期内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可能显著增加,但在目前情况下,建议对城乡贫困人口和65岁(或70岁)及以上老年人实行定额免费医疗制度,切实解决这两类脆弱群体的医疗服务问题。
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个体系的建设,除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完善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给予关注、支持和帮助。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省“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就能早日实现。
山东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
关于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指标评价体系的建议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
能源问题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能否有效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关系经济发展的全局。据统计,建筑能耗约占全国能耗的20%—30%,而且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面积的迅速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我省作为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也是一个能源需求和资源消耗大省,理应在建筑节能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做出贡献。通过对我省建筑节能问题的调查,我们对建筑节能技术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建筑节能技术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领域的节能技术指标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基本限于现有技术水平,具有引导作用的超前性标准很少,建筑节能指标检测方法和技术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
1.建筑产品过于注重外观,忽略了建筑节能的指标,建筑节能标准落后,建造方式仍处在粗放型的阶段,资源消耗高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单位建筑面积采暖的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
2.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缺乏有效组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
3.缺乏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基础,尚未建立科学的建筑用能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
4.政府对节能技术服务机构的鼓励和培育力度不够,建筑节能政策的实施相对较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均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要求,造成工作中的无法可依。
5.缺乏建筑节能经济激励长效机制,对能源用户来讲,仍然被动的“要我节能”,而不是主动的“我要节能”。目前城市集中供热基本上都是按热用户的采暖面积收费,节能与否在采暖收费上区别不大,因此居住者没有自觉进行节能改造的要求。
6.缺乏节能改造的技术标准,对节能改造工作量、节能量的核定方法尚未明确,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等。
二、对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指标评价体系的建议
建筑节能在广义上包含两方面:一是节约使用能源,主要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建筑能耗负荷,积极研究和推广各种新型建筑节能产品和技术、提高产品用能效率;二是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的建筑应用。要在上述两个方面实施建筑节能,必须有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科学的节能标准体系作为支撑。从建筑节能技术及节能指标体系两个主要方面出发,根据现存问题的调研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要加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一套基于最终节能效果的建筑节能指标体系。目前的建筑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电器、炊事、热水供应、电梯、通风等能耗。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一般占建筑总能耗的50~70%。因此建筑节能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建筑保温材料方面,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墙体、门窗等)保温隔热性能;二是建筑节能产品方面,要提高建筑用能产品(比如空调、冰箱、节能灯、燃气灶具、各种热水器等)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可再生能源方面,要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在工程建筑上的应用比例。虽然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水平,但我们可以直接采用最新的技术,最新的产品,最新的标准,避免走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弯路。要建立起一整套贯穿全过程、多层次、多结构、系统化的节能指标体系,确保工程建筑在不同阶段评价、考核、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2.通过市场化发展建立建筑节能经济激励长效机制。目前,建筑节能方面的经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对能源用户来讲,节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应建立和完善财税激励、能源价格、能源费用征收等机制,引导相关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指标体系的市场化发展,促成市场化运作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长效机制。
3.加强建筑节能政策的落实,大力培育和扶植节能技术服务机构。要加强政府节能工作管理和实施力度,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包括科研部门、行业协会在内的节能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重点培育和扶植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培养一批建筑节能技术服务领域的专门人才,开展政策研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技术推广、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
4.加快建筑能耗计量管理的标准化,采用科学统一的建筑能耗统计方法,实施公正、准确、高效的建筑节能统计、评价和考核制度,奖优惩劣,鼓励行为节能。
5.要发挥好自身优势,以大力实施建筑节能为契机,加快示范工程的建设。我省在建筑保温材料、建筑节能产品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三个方面的产业优势都十分明显,有烟台万华,青岛海尔、海信、澳柯玛,以及太阳能行业的皇明、亿家能、力诺瑞特、桑乐、华艺等众多知名品牌企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能产品制造企业的优势,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发挥好建筑节能的领头军作用;要调动用能大户的积极性,建设建筑能耗监管示范工程,为建筑能耗的统计和节能指标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为推动建筑节能提供科学的依据。
山东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我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做出了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决策。随后我省也提出了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从我省的情况来看,要转变目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作为带动和支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意味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将在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新的互动发展模式。近几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提高,大力推进了创新型山东的建设。我省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尽管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障碍,制约着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我省产学研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引导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政策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方向,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还有待制定。二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三是政府资源配置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作用需要加强。目前政府主要有综合性的科技计划,还没有专门针对产学研结合的专项科技计划。四是引导产学研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大学、科研机构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成果转化人员的评价标准“一刀切”,以学术理论水平和论文发表为主,缺乏合理的分类管理与导向,制约了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人员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2.对创新体系中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定位及产学研分工认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