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诚实守信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

发布日期:2017-09-27   点击数:30475

本文曾在第二届九三学社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征文活动中获三等奖


摘  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科学精神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由于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法律系统不够完善、缺乏精英阶层的倡行垂范等原因,诚信缺失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危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通过加强道德教化,倡导科学精神,营造诚信氛围;加强诚信法制建设,建构诚信管理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信用经济规则等措施,重建诚信社会,让诚实守信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诚实守信  科学精神  道德  法制

 

诚信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各种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

受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急功近利,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社会公害倘若继续扩大,不仅会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且会引发人们对法律和道德规范、对政府和执政党的信任危机。要重构社会诚信,建设和谐社会,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应该正视当前社会诚信存在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根本上打牢社会诚信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诚信应当是我们的生活态度

(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科学精神的基本原则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追根溯源,诚实守信正是为人之本、做事之本。诚信是在人类心理情感和文化作用下,积淀的一种古老、原始的道德规范。无论人类文明如何进步,诚实品质从来是道德的公理,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规范。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究“言必信,行必果”、“诚者,天之道也”,许多“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诚信人物及故事广为传诵。近代以来,人类的社会交往特别是商务交往日益频繁,诚信也更加成为企业成功的法宝。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

当今社会已从传统社会进入崇尚科学精神的时代。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科学活动的客观性与规律性,使得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为主线,“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语)。也就是说,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我国的科学精神。“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信”是基本的构成要件。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诚信”放到重要的位置,不讲诚信,不讲诚信建设,也就无所谓“科学发展”。

(二)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高度,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以诚信为基础;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中起着基石作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以诚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本身就是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和基本手段;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诚信的缺失,将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世情冷漠、腐败横行、犯罪高发。可见,诚信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要素中的基础地位。

倡导和培育诚信的核心价值观,既是党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的重要举措,也是将社会伦理规范上升到主流价值体系以凝聚社会共识的战略部署。积极倡导和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效途径。

(三)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讲求利益有其合理性,但利益的取得,必须通过正当途径。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短,人们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经济亟待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联系是以契约和信用为基础的,诚信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要素。从政府到民间在一切管理、经营、交易等经济活动中,都必须诚实、守信。没有信用支撑,市场经济体系难以形成和完善,经济运行难以实现规则化和健康化。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精英阶层的道德引领与倡行垂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精英阶层是社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普通群众往往以他们的言行来作为价值标准。在当今社会,社会精英是各级党政干部、各行各业的领先者和知识分子等。有些“精英”缺失社会责任感,影响了社会诚信的建设。有的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与民争利,把老百姓推向了对立面,造成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不能应对经济转型,及时转变政府职能,仍以官僚主义作风指挥工作,失信于民,也使政府的诚信形象削弱;有的知识分子依附于利益集团,不敢面对社会矛盾,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不能为老百姓代言,甚至搞学术腐败,为社会风气的败坏推波助澜。部分人钻了制度的空子,没有通过诚实劳动的致富,导致许多人热衷于投机取巧,“潜规则”肆虐,诚信理念错位,道德水准滑坡。

(二)保障诚信建设的法制规范不够完善

建立社会诚信在于自律,也在于他律。而他律则必须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和规则约束,对不符合制度和规则的诚信缺失现象和行为,要给予必要的制裁,以儆效尤,反之要给予弘扬和激励,正反两个方面形成示范,才可以引导诚信社会的建设和重构。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体现法制建设成果的社会诚信环境也不尽理想。一方面涉及思想道德层面的立法不足;另一方面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力大,执法标准不统一,甚至出现误判,也降低了法律的公信力,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

(三)经济转型动摇了诚信的社会基础

现阶段,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效率优先、讲究盈利的原则,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有人盲目求利的心理,使他们置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于不顾,甚至公然践踏、破坏原则来获取不义之财、不当之利,造成以诚信为本的现代市场经济原则严重失范。这表现为对契约与合同背信弃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逃税走私,赖账不还等,这些现象不断通过国家传媒平台曝光,社会诚信体系的长城亟需重新加筑。同时由于物质文明建设尚未成熟,大多数人还在为住房、教育、医疗、就业而身心疲惫,基于这种动荡,诚信精神文明的建设基础还不坚固。

三、让诚信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一)加强道德教化,倡导科学精神,营造诚信氛围

一是加强德育与宣传,发挥道德教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在当代道德语境下深度挖掘诚信的现代意义、诠释诚信价值,以新的文化符号传递诚信观念,使诚信具有时代气息。要建立诚信文化的常态传播渠道,积极营造讲诚信的道德文化风尚,如树立诚信道德典型,充分发挥诚信道德模范的道德标杆和社会辐射效应;积极发挥现代通讯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优势,建立诚信文化公共交流平台、搭建公共舆论空间,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诚信道德建设。

二是要进行求“真”的教育,树立求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也伴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深入大众的意识深层。求真是建立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的关键,也是长期以来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诚信的普及,需要从说真话、办实事点滴积累。评价是非、为人处世,如果都能从真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使假话空话毫无意义,溜须拍马、谄媚阿谀也就无须存在,指鹿为马、弄虚作假更是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谴责,从而为人们所不取。

    (二)加强诚信法制建设,建构诚信管理体系

一是树立政府诚信形象,健全诚信问责机制。鉴于政府诚信在社会诚信中的基础性地位,对于政府的诚信问责尤为必要。各级政府和权力部门要树立法治思维,遵守宪法和法律,秉公执法,依法行政;依法公开政务信息,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打击和克服腐败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官员带头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提高公信力,取信于民。强化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确他们在履行政治承诺中的职责范围和权力边界,建立从政策制定、决策到实施全过程的问责体系。

二是依靠法律的威严与制度的力量,严厉打击失信行为。要遏制诚信缺失,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对各种不诚信的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要补充和细化法律条款,明确对于不诚信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可借鉴西方对处理假冒伪劣的立法和执法经验,对制假卖假者从严处理,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

三是加大执法部门和社会各界监督管理力度。对于失信行为,执法部门要及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并进行必要的惩处,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在执法过程中,要杜绝人情执法、创收执法等丑恶现象,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做到执法必严。同时,动员社会公众的参与,让公众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引导发展社会诚信组织,增强第三方力量,为这些组织深度参与社会诚信建设提供畅通的渠道。

(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信用经济规则

一是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国际规范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出台体现了顶层设计对当前经济社会运行中不诚信现象的重视,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积极推进。

二是尽快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信用名单,打造诚信信息数据平台,将诚信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完善诚信的社会奖惩机制,确保恪守诚信的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更多的便利,对不诚信主体则要予以制度化的处罚。使人们学会用“信用”为自己的生活服务、通过诚信的收益累积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行为动力。(社淄博市张店区基层委二支社委员 耿超)

   


参考文献:

1.李建华. 如何建设诚信社会[N]. 中国教育报. 2013-06-21(5)

2.李力. 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N]. 河南日报. 2014-05-11(5)

3.周琳. 儒家诚信思想与现代诚信社会建设[J]. 现代企业教育. 2015.02.  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