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所亲历的科技蜕变
发布日期:2018-06-08 点击数:4476
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
那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是和四年级一起的混合班。那时候村里没有电,晚上看书,总要凑在昏暗的油灯下。大多数的时间里,我都是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偶尔也会和邻村的孩子们在月色下展开一次战斗。
后来,村里拉上了电,家家都用电灯取代了煤油灯。村委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全村的男女老幼晚上都挤在大队的办公室里看电视。电视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晚上就再不到大街上疯玩了。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五叔给的。五叔买了新的电视,就把旧的送给了我家。电视屏幕是12寸,黑白的。据说这台电视还是五婶从青岛带回来的,五婶有亲戚在青岛。尽管电视是黑白的,但我和小伙伴还是满心喜欢。五叔家的电视是彩色的,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才能到五叔家看春晚。可每年都没能把春晚看完,五叔十点就驱赶我们回家睡觉,不让继续看下去,那时候多么渴望自己家也有一台彩色电视机!
除了电视,那时候最多的就是收音机了,每次放学回家,总要用它来听歌和评书。单田芳和刘兰芳说的书,大人和孩子都喜欢。录音机却很少见,五叔家的哥哥在公路局上班,他买了一台双卡的录放机,我们兄弟几个都凑过去围着,听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当时还有人说,她唱的是“靡靡之音”,不能听。我却觉得她唱的很好听。
1990年,我考入大学,第一次接触到DOS系统的“电脑”,主机还是平卧的,显示器压在主机的上面。米黄色的机身,小小的屏幕,开机之后,蓝紫色的屏幕上几排字母和一个闪烁的光标。那时候的电脑感觉真没啥用途,可每次进机房总还要带上鞋套,让人觉得很高端,很神秘。后来,出现了Windows系统,界面变得友好可亲了,也开始有了一些用途,也仅限打打字,玩玩小游戏。
大学毕业后,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一台自己组装的二手电脑。组装电脑、安装系统、安装软件等,热情极高,乐此不疲。除了工作上的文档处理,电脑更多的是被用来玩游戏。我喜欢的电脑游戏是极品飞车和CS,经常会玩到很晚,为这事还经常闹得家人不开心。
2000年,我在山师学习,需要把论文传给导师。当时已经有了互联网,我把文章写好,存到软盘里。因为家里还没有连网,所以还要到网吧去传。没有电子邮箱,也没办法传文件,又不得不买了新浪的一个邮箱,废了好大的劲才把论文发过去。后来,家里装了网线,就很方便的上传和下载文件了,我觉得电脑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互联网的初期,网速很慢,能从网上听歌就很奢侈,也不敢奢望看视频。后来,网速逐步得到提升。有一次,我点开一个视频,哇!居然可以播放,真的把我惊到!时至今日,我也换了数台电脑,笔记本都可以随时随地的高速互联,科技让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说科技变化,不能不提到“电话”。在我小时候,全村只有一部电话,并且用木匣子锁着,有事确实需要打电话,那是必须找村支书说一番好话,他才会答应的。工作之后,能瞅机会用用单位办公室的电话,也要和办公室主任搞好关系才行,要不也是不允许的。后来,出现了一个“BP机”,一时成为一种时髦,人人腰里能别着它,就显得很有身份。每次“BP机”一响或震动,就赶紧找个座机,把电话回过去,问问对方有什么事。之后有人说,在国外,这个东西是装在牛身上,它一震动,牛就知道回牛圈了。再后来,就出现了更高级的“大哥大”,跟一个方砖大小,顶端还露着根天线。在香港的电影里经常看到,黑社会的头都手持一个。这是巨大进步,电话可以随身带了。四叔家的弟弟那时在县城做贸易,回老家总是租着一辆轿车,带着司机,也手持一块“大哥大”,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大声的打着电话。听他说,那“大哥大”值一万多块,家族里的人都羡慕不已。现在,手机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男女老幼都至少人手一机。手机的功能也逐日强大,干掉了MP3、相机、录音机、录放机等众多电子产品,也有干掉电视和电脑的趋势。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进步和强大,便利了生活,但是也要避免它带来的负面的危害!(社潍坊市潍城支社 孟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