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40年IT科技之缘

发布日期:2018-09-21   点击数:30402

儿时的记忆,是从1978年开始的。那时我还在幼儿园,墙上挂满了红红火火的图片:“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毛主席在我们心中”,还有好多好多工笔宣传画。那时无忧无虑的我最喜欢玩的是家里的一个结实的算盘,可以当滑板,可以当小车。算盘被称为“中国古代的计算机”,这也算是我跟IT最早的缘吧。当年的我不知道的是,1978年改变中国命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而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也不断发展,到如今IT却也已伴随着我度过了40年时光。

不知不觉间到了1982年,老爸花200元买一堆零件组装了一台电视机,看着雪花点里跟我说话的小人,是那么神秘。而就在这一年,我终于上小学了。读了4遍的小学一年级课本,让我觉得小学原来竟那么无聊。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聊城师范学院(现在的聊大)物理系实验室的那台神秘的“电视机”,它不用翻台,却有一排排的“拼音”。老爸说那是计算机,是电脑,是能陪我玩的伙伴。后来我知道,那是APPLE机,聊城引进的第一套8位计算机。这就是我与真正计算机的首次结缘。从此,每天放学后等待老爸下班的一个多小时,都是它陪我度过,是它教会了我拼图,教会了我下象棋,但很快老爸设定的象棋一级水平就被我打败了。

我记得在我小学一年级结束前,终于打赢了一局六级水平,没有留下遗憾,因为二年级转学后,就很少有机会再去找这个昔日的老朋友了。不过,因为老爸知道我喜欢计算机,所以在那个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计算机与计算器的区别时,我拥有了一台可编程的卡西欧牌计算器,虽然内存小的只能录入几百行BASIC代码,单色矩阵屏只能显示20个字符,而且每次开机就得重新输入,但它却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程序,从此我便与软件结下了不解的缘。

时光荏苒,我上了初中,热播“铁臂阿童木”。又恰遇学校新建微机教室,开始招收计算机课余活动班,懵懂少年们总是对新生事物充满了憧憬,于是全年级几乎一半的同学都报了名。因为计算机有限,活动被分成6个学习班,每人每周才能轮到一次,而且还要2人共用一台,但这却挡不住我们学习的热情,每次看着那一排排的绿色屏幕,我就觉得莫名的激动。那时的计算机,还是那么的高贵神秘,专用的房间、专用的空调、专用的防静电地板、专用的防尘盖布……但对我来说最最神秘的还是老师的禁地——机房里屋,据说那里有最新款的APPLE-II,屏幕不是绿色单显而是黑白有灰度的。直到初三,当青春的热情逐渐冷却,越来越多的同学退出了学习班,从开始的6个班到后来一个班,再后来就剩我们一个兴趣小组了。这时终于有机会进入密室,见到计算机的“庐山真面目”。老师的APPLE-II竟然是敞开盖的,这让我知道了主板、知道了CPU,知道了计算机那神秘盒子里面的结构。当时还没有“硬盘”,只有“软驱”可以把输入的内容保存下来,还能通过一个吱吱响的打印机打印出来。而之所以要敞开主机盖板,是因为那时要接软盘驱动器,需要从主板上插接排线。也是那个时候,我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套“软件”,一个随机迷宫游戏,还有那可以在屏幕上走动的小人。小小的成就感,鼓励着我每周都要去微机教室“再续前缘”。看到我对计算机的痴迷,老爸答应我考上高中就给我买电脑,为了这个目标,我硬是拼到了全班第二名,而老爸也在我考上高中之后,真的组装了一台,而且是386SX33的16位机,拥有10M的硬盘和2M的内存。当时的我坚决要求把电脑装在我的房间,其实我几乎是恨不得抱着它睡觉的,等后来升级到42M硬盘的彩显,我几乎都不知道该怎么用才好了。

中考的浪潮浇灭了又一批同学的兴趣之火。到了高中,只剩下我们4个小伙伴还在坚持学习,而我们幸运的碰上了全国首届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四选三中我有幸入选,也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去了青岛参加初赛。我完美的写出了程序,画出了流程图,可惜经验不足的我,不懂什么叫“程序说明”,30分的题被我用一句话来回答了,还为自己的浓缩精炼洋洋自得,以为自己看透了题目本质,而这种自负,让我以2分之差没能进入全国复赛,成为我回忆中的一段不可磨灭的遗憾,但也让我对信息技术的博大有了初步的印象。正是这个小遗憾,让我在最喜欢的医学和信息学两个方向的选择中,下定决心将信息学作为高考的第一志愿,于是义无反顾选择了我后来的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次选择终于把我和IT的缘牢牢地刻画在了骨子里面。

历史的车轮到了九十年代。虽然我进入了理想的大学,但由于内部调剂并没有进入我最理想的计算机系,而是进入了集电子、机械、计算机于一体的电子精密机械专业。这里学习到了计算机的原理,也学习到了打印机、数控机床等各种外设的设计。虽然让我的基础更扎实,但我还是不满意,于是选择辅修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两个专业同时学习。这虽然让我感觉有些压力,但母校深厚的内涵,那看不到边际的知识海洋,让我陶醉、让我痴迷,于是我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图书馆、计算机房。为了能多实践,我的生活费除了基本的伙食,几乎全部用来预定机时。因为资源有限,白天的机时需要提前两三个月预定,还经常无法抢到,所以周六通宵上机周日白天睡觉就成了我的生活习惯。转瞬到了1996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一次开放了互联网机房。虽然机时费高的吓人,但我还是咬牙拿出一个月伙食费,购买了40个机时。当我在“水木清华”论坛上跟清华北大学子留贴辩论他乡的月亮是否更圆时,我知道我这一生恐怕都离不开这个行业了。而我也深深感到,未来的人类生活恐怕也将会因为这个看不见的网络而改变。所以后来研究生的方向,我仍然选择了“计算机软件及理论”。

工作后我放弃了学校分配的北京研究所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冲进了商海。因为我觉得,只有在信息技术公司里才能不断接触最新的信息科技,所以我成了软件公司的一员,从此见证着中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崛起。新技术的突破,一遍又一遍突破着摩尔定律的上限。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我到了中国商业最前线的上海,又看到了二维码和RFID技术在海关报关中的应用,从此我知道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物联网”。当我想象着身边的所有事物开始跟人们互联互动时,我坐不住了,所以我也要成为新技术造福人民的实践者。于是,我和朋友一起经营了一个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公司,开始了IT技术创新之缘。

现在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信息技术进入了工业4.0和“互联网+”的时代。从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从共享经济到高铁飞机,信息技术比比皆是,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化,从未周小儿到耄耋老翁,几乎全民都会使用手机来上网。而我也回到了故乡,把我曾经最喜欢的两个专业结合起来,从事起医疗信息化的工作。随着我和同事的不断努力,我院信息化也从电子化时代跨越信息化时代,逐步步入智能化时代。就这样,我和IT科技的缘,越来越紧密,还将不断延续下去……

40年改革开放,铸就40年IT科技飞速发展,这是国家的稳定伴随着我们中国科技人前赴后继的不断努力创造出来的。现在,我国的IT技术已经屹立与世界技术之林,物联网、人工智能、IPV9、5G通讯等方面已经掌握核心科技,开始领先于全世界。从单机,到局域网、互联网、物联网,从计算机到手机,再到万物互联,云、移、大、物、智,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不知道未来科技会发展到哪一步,但我相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会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更幸福……。我更相信,走进新时代的我国IT科技事业必将迎来领先世界、一览众山小的那一天!(九三学社聊城市人民医院委员会 市医院信息科科长 高级工程师 史今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