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真也算是自己生活的日常和本色,但指敲键盘凝神注目着电脑屏幕上逐字生出的这个题目,扪心思量又觉得惭愧心虚、惴惴不安起来——读书在自己的过往生活中真的有如许分量吗?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时不多,手不释卷、如痴如醉状也极少,问及读过之书又不能口若悬河、如数家珍,然而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已久,意在不分职业、无论老幼皆需要纳读书于日常生活,岂不就是让人人都读着书过活吗?由是而思自己近五十年来博杂勿论、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阅读,又不禁微笑释然起来。 “人生至乐无如读书。”(宋•家颐)学生时代自不必说,与其他莘莘学子一样,读书乃生活的主题,少暇顾念到其他,近乎是时间的全部;工作之后,也许是教师职业的缘故,读书渗入每日生活,是必需,也已成为习惯。工作忙碌之后,打开手旁一书,特有的墨香顿扫所有的疲惫;休息之日,料理完生活诸事,从书架上掰下一书,舒然坐在桌前,实为难得的惬意;出差时,收拾完必带物品,最后再装上一本书,心里才感到十分的踏实……床侧无书,则以为不自然,无以为眠。每晚入睡前,或斜依床头、或平卧铺枕,展卷入读,如饮润腑之甘泉,似食可口之美味,若聆抚心之乐曲……真一种别样的享受,无之则深觉遗憾,难以入睡,睡亦绝难甜美。 做学生时,囊中羞涩,遇到喜欢的书多是欲拥有而不能,好在大学时所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读书即为修业。就业有家,家中无书橱,便觉无以为家。不论家之大小,何其简陋,必尽力给书辟一地,哪怕仅仅是小小一隅。等终于能拥有一室,有桌、有椅、有橱,欣然环视或厚或薄、装订有异、古今中外、文体不同的排排书籍,倍感特有的熨帖与富足。也曾奇想,生活中如果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该怎样过?甚至蠢蠢地认为那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生活。尝在富丽堂皇之家不见几书半橱,颇觉纳罕——绝不是自视清高、清流自赏,静心思来,人家可取鉴之处很多,也许只是个人爱好和情趣不同罢了。然而读书的积极意义,名人方家论及的何其多也,且不论贫富贵卑,若能多读书,于个人则会如苏轼所言“富有诗书气自华”,于社会则开良善淳风、筑进步阶梯,令人世之间写满温馨与美好。 吕蒙听孙权劝告发愤忘食、勤学苦读,成为学识英博、文韬武略的一代名将,非复吴下阿蒙,令人刮目相看,是笃志力学、将勤补拙的读书典范。一个人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网上曾流行几个段子,情趣与道理跃然语间,不妨录来品味一下。“当你看见夕阳余晖时,你赞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卧槽,这夕阳!还有鸟。……当你伤心时,你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不是只会说:我的心好痛。……当酒逢知己时,你可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不是只会说:感情深一口闷。……当寂寞一人时,你会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不是只会说:孤独寂寞冷。……”五代十国时,吴越王妃戴氏寒食时归省临安,春色将老,吴越王钱鏐甚为思念,即书一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表达的是:“田野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赏着花儿慢慢地回来了。”透出英武背后的那份浪漫。而不是像现代有的人一样,发个短信:“咋还不回来?快回家吧。”白水一杯,索然无味。以上雅俗趣事恰印证了黄山谷所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读书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升华民众灵魂,强大文化力量。列宁曾言:“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正如“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阐释的那样:“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阅读的力量。”阅读力透射出的是文明素养、学习水平、探索创新能力,阅读的不足则意味着文化甚至国力的式微。世人赞叹犹太民族的优秀素质和超凡创造力,普遍归于他们惊人的阅读数量,每年人均读64本书,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犹太民族把读书看成一种习惯和美德,相传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书是甜的,读书是美好的。 读着书过活,让书融入日常,远离垃圾娱乐视频、无益负面信息,让文化温暖内心、思想照亮前路,使生活坦适自然、岁月静好从容;读着书过活,有时间,轻轻拿起书本、静静用心而读,感知个人的心灵成长历程,倾听中华民族的强国足音。 曾谆谆叮嘱学生:不要总是挂在网上或埋在手机里,用无意义的信息消耗你的青春年华,要“立志读尽人间书”,让读书启迪你的智慧、涵养你的品德、强壮你的脊梁。头几日,正在读硕士的女儿竟然挑战,要和老爸来个读书比赛——顿时倍感欣慰,很想自己能来个惨败…… (九三学社聊城市委副主委,聊城文轩初级中学副校长。聊城市政协委员 潘鸿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