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天地 » 撷秀拾才 » 喜报!“感动青岛”道德模范群体中有4位“九三人”
   
喜报!“感动青岛”道德模范群体中有4位“九三人”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23-03-08

时光无言,梦想无垠,德耀青岛,礼赞模范。2023年2月14日晚,2022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发布仪式暨颁奖典礼在青岛电视台演播室隆重举行,“感动青岛”道德模范名单正式揭晓,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团队入选道德模范群体。

该团队于2017年4月成立,目前团队共67人,其中职工20人、博士后21人、研究生26人。团队依托大科学装置“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先后主持中科院先导A、先导B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等,主持基金委共享航次、中科院热液、冷泉深潜航次等,构建深海探测研究技术体系,率先将实验室搬到了深海海底,攻克国际技术难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自然·地球科学》《科学通报》等主流期刊发表重要论文300余篇,他们向深海发出属于中国人的最强音。在这个优秀的67人团队中,活跃着4位九三学社社员,他们在很多关键技术的应用及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谁!

栾振东,1976年生,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会海洋专委会秘书长,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海洋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2017年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二十余年来,作为航次首席科学家和科考队长,组织30余次科考航次,航程超60万海里,保障了各类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

针对满足前瞻性海洋学布局和科学研究需求的目标,栾振东攻关深海综合探测“卡脖子”技术,在深海调查装备研发和近海底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及科学应用方面获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在国内率先建立体系化沉积物取样设备,突破了可同步光学、声学特性、温度梯度、姿态、方位、原位沉积物取样探测六者融合的关键技术。完成了国内首台深水智能可视化沉积物取样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颠覆了目前重力活塞式取样器的结构设计,获得了国际首个16.01m具有姿态和方位信息的超长沉积物柱状样品,刷新了我国远洋调查地质取样记录。自主研制了深海长期原位探测系统(深海连续探测636天),实现了把实验室搬到海底的梦想。获得了我国深远海调查史上的首次深海近海底亚米级地形地貌数据,对我国深远海近海底调查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栾振东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部专项、自然资源部专项、中科院先导专项、地方委托项目等相关课题二十余项;发表文章80余篇,申请专利80余项,授权专利27项,PCI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8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为国家十三五大科学装置“科学”号综合科学考察船的深海探测系统设计、海试、验收、系统集成和科学应用做出突出贡献。其相关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获2018年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获2022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等多项奖励;2018年获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称号。

同时,栾振东立足专业领域,围绕国家战略、省市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关于海洋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议、关于海洋碳汇、海洋测绘、海洋生态等方面的信息被全国层面采用近20篇、省级层面采用30余篇,《一条科考船承载的青岛九三人海洋强国梦》等多篇文章先后在“学习强国”、《中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报》等国家媒体刊发。荣获2014年度九三学社中央议政成果贡献奖个人二等奖、2014—2021年度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会“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先进个人、2021年度九三学社中央信息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张国良,1981年生,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科院海洋所委员会科技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2020年入选并任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科学评估组(SEP)成员;2010年和2014年,作为火成岩石学家,受邀于美国大洋钻探计划,分别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

主要从事深海大洋环境岩石学和地幔地球化学,包括:西太平洋边缘海盆成因、岩浆活动有关的深部碳循环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西太平洋岛弧岩浆作用以及板内火山成因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等。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研究基础平台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张国良带领科研团队利用国内和国际科研条件,以西太平洋海盆和岛弧系统火山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火山岩岩石学、矿物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高温高压实验模拟研究,主要在西太平洋扩张海盆岩浆成因和地幔化学组成演化规律、板块俯冲过程脱水/脱碳行为和岛弧岩浆成因、地幔深部碳与大洋碱性火山岩的成因联系、以及海底岩浆CO2含量和深部碳储库来源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得到国内外学者认可。

已发表相关SCI研究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 “2018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获得“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三),获得2022年第十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

王昊,1981年生,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昊主要开展深海极端环境动物适应性生存机制及深海共生动物宿主-共生菌或作机制研究。针对深海生物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深海热液阿尔文虫 对热液喷又高温、高硫化氢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并首次发现了阿尔文虫通过啃食徽生物,富集砷元素并解除硫化氢毒性的特殊机制。

多次参加“ 科学”号深海热液、冷泉科考航次。在2017年作为作业队长参与并组织协调了“2017南海综合航次”,集中测试、验证了海洋先导专项项目4 中自主研发的深海装备。航次圆满顺利的完成了所有既定任务,取得了良好结果。近年来发表SCI论文和参与发表SCI收录论文十余篇。

连超,1983年生,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连超一直工作在海洋大型科考仪器设备运维研发工作一线,全程参与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建造和实验室运维。作为船载科学探测系统中船载实验系统和船载网络系统的负责人,完成系统设计、建造、海试和运行,作为“科学”号实验室主任全程参与相关设备的联调,制定了船载实验系统的管理制度,保障了我国首个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行和开放共享。成功研发了微生物深海原位实验装置,集原位采集、标记培养、富集固定技术为一体,利用同位素13C标记测定深海化能微生物原位固碳速率,解析深海微生物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的化能合成机制。

先后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等重大任务。所获取的数据和样品成果支撑发表各类SCI、核心期刊专业论文三十余篇。作为第一编写人与参与人申请专利40余项。已通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2022年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六),并入选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人才。

   
« 上一篇:殷伟红:为新生命护航,这是一份温暖的坚守
» 下一篇:巾帼风采! 九三学社日照市社员范凯楠:平凡铸就梦想,奉献唱响青春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59926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