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天地 » 九三文苑 » 烟台市芝罘区大南山人文建筑遗迹寻踪
   
烟台市芝罘区大南山人文建筑遗迹寻踪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23-09-08

港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明洪武年间在今芝罘大地设置“奇山所”以来,历经岁月洗礼,烟台形成独具特色的“海防文化”“开埠文化”等各类特色文化。受“开埠文化”影响,西方教会组织纷纷登陆胶东大地,在境内开设教堂、医院和学校,将西方文化带入境内并扎根,烟台市区曾有与西方教会相关的各类建筑20余座。但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些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或被作为他用,整理和保护文化遗产成为现今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8月进入立秋时节,虽然天气开始逐渐凉爽但仍有着夏日余威的热度,难免使人产生酷热难耐、汗流浃背之感。夏秋时日,在芝罘湾及烟台山周围远眺市区大南山,郁郁葱葱,林木茂密,顿时令人心生美意、爽朗与愉悦。但谁能想到现今郁郁葱葱的大南山上曾有着诸多文化与建筑景观,分别代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如桑园路蚕丝专科学校旧址之上的大十字架、“风向标”(开埠文化或西方教会文化代表)和魁星楼(中国传统文化遗迹)等,以上文化建筑物经历历史浩劫早已不复存,是否有建筑遗迹、遗址之存在,还有待我们一探究竟,并公诸于民众,引发大家的保护与探索、传承的共鸣意识。

其中,魁星楼曾为烟台大南山脉主要建筑之一,根据旧时代影像资料和老烟台人口述得知,该建筑曾经在现今魁星楼隧道上方山脉上,是一处醒目的塔型建筑。当时烟台市区的山麓缺少高大树木覆盖,仅有少量低矮灌木或草本植物,大南山沿桑蚕场上方的“开花石”“十字架”和“魁星楼”等皆十分显眼,其中“十字架”最为突出,当时乘坐船只在芝罘湾码头远眺亦能望见。

为探究以上建筑是否有遗迹存在,同时为避免烈日暴晒,8月12日一大早,我与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文会研学社组织部分会员开启登山寻“宝”之旅。大家集合于桑园路南头的“洞天园宾馆”院内,便开启了登山之行。目前大南山已经修建大量山间步行道,并能直接通达“开花石”“烽火台”等景观,但是以上提及的遗迹则处于被人遗忘的状态,目前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有沿着泥土路一步步进行探索。

具有历史文化的老井

半山腰处,发现一口老井,井周围有花岗岩砌筑挡土墙,墙壁上有不知是何人题写的对联。挡土墙上方还有一处石头砌筑房屋的基址,根据井壁和周围湿润的青苔判断,该处常有人打水取回饮用。再通过井口一圈的石料包浆判断,这是一口货真价实的百年老井。《烟台市民族宗教志》一书记载南山山巅有一口龙泉潭,常年水流清澈,不知是否是此老井。根据口传,此老井是老烟台某大姓人家取水熬制鸦片所用。因烟台处于北方沿海,水质普遍较硬(钙、镁离子含量较高),若用于熬制药物或鸦片会影响其质量,但该井水水质清冽甘甜,用以熬制的鸦片质量醇正。而挡土墙上方的房屋是当时张家为防止有人随意偷水或破坏井水,派遣的看护伙计居住的房屋。现今,该老井依然水质清冽、甘甜,但早已不用于熬制鸦片,而是供民众取水饮用和冲泡茶饮。

十字架遗迹

沿老井上方的山路持续向上行走,一路多伴随鸟语花香之自然气息。虽日头未爬太高,但已开始汗流浃背。正在迟疑之时便遇见一处老洋灰(水泥)材质的台阶,心想荒山野岭前后皆无房屋建筑,为何劳民伤财在此修建台阶。听人(队员)解说才知,所见十余级台阶便是南山“十字架”所留遗址,根据历史遗留的老照片:沿十余级台阶而上,有一石砌基座,基座上立有一高大十字架,十字架上有耶稣受难铜像。根据猜测:十字架整体为木质构造,架体上的铜像不知何时被拆除,仅剩一十字架保存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概是1966年,有一张姓男子带领人上山对十字架进行破坏,起初以大绳拉拽未倒,便在十字架根部放火焚烧,最终将其放倒。

从美国海军士兵与十字架合影老照片中,可以看到碑座上镶嵌一块石牌,上面刻有“O·CRUX AVE SPES·UNNICA A. D. 1934-1935”字样 ,下方刻有中文篆书体,推测为“耶稣救世第十九世圣年纪念”。碑文说明修建南山开花石十字架是为了纪念耶稣公元33年死于十字架后第十九个百年。教廷确定1933年为“圣禧年”,并将1933年4月2日-1934年4月4日确定为圣年的庆贺时间。中国曾专门派出祝圣团访问罗马教廷,受到热烈欢迎。烟台天主教教区为庆祝这一事件,在南山开花石下修建“耶稣受难”雕像十字架。十字架是烟台教区第二任主教罗汉光负责筹划建造。

“风向标“遗址

沿十字架遗址向上,大概五分钟,就达到“风向标”(或“风玫瑰”)遗址处。其主体建筑早已损毁,仅剩下一处洋灰基座,约65*50平方厘米,基座上面的圆插孔十分明显。此前,曾一度将“风向标”的基座和插孔误认为十字架的遗址,经过对比历史照片,确定了十字架和“风向标”遗址仍然存在。

“风向标”是测风向的仪器,但是根据老照片判断,可能该建筑并非真正的风向标。根据其古朴的亭子状造型和亭子上方的十字架判断,该物体可能是教会在此设置的一处“圣物”,拥有朴素的造型,至于说该物体何时毁坏则目前不得而知。

据说,“风向标”与大十字架是一同建造的,能用洋灰在远离当时市区的大南山山坡上修建,在当时几乎没有机械设备,只能依靠推拉托运,光运送和砌筑建筑材料不说费时、费工、费力,当时的洋灰(水泥)也属于奢侈品,在当时可想是多么不易之事。

魁星楼遗迹

沿“风向标”和大十字架遗址原路下山,绕过一段相对平缓但仍然茂密的山路,徒步向上坡走去,即将前去“拜祭”魁星楼遗址。随着太阳不断攀升,凉爽的空气逐渐开始闷热,面对蚊虫叮咬和周围树枝草木的剐蹭,大家没有停止,将近20分钟的上山行程,终于找到了魁星楼遗址。

早在2008年甚至更早,即有不少热心人开始关注和寻找“魁星楼”,其中有我市著名文化和民俗界名人王景文、王焕理和解焕新等。2021年10月,我两度上山寻找魁星楼遗址,第一次沿魁星楼隧道东侧向上寻找未果,第二次自魁星楼隧道北侧的迎山路向上而行,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寻找到魁星楼遗址。时隔近两年,遗址虽在,但周围草木丛生,将遗址淹没于草树之间,而且遗址基座上方也生长出扁担木、荆条等灌木和杂草,顿时产生不尽的荒凉感和失落感,顿觉文化遗产保护所留时间愈发有限,确实要做出与城市建设赛跑的架势了。

南山魁星楼,位于芝罘区东部桑园路南首山坡上[此处纠错:王焕理先生文章在烟台市区东南海拔111米的祈雨顶上,曾建有一座魁星楼;该文“祈雨顶”位于今黄务街道蓁山社区,与烟台市区东南矛盾,经过考证,在黄务傅家东南侧山上(祈雨顶)曾修建一处“魁星楼”,为傅家所修建,与此处的魁星楼不是同一处],海拔111米,为砖木结构三层六角型古塔式建筑。楼底层为六角全封闭墙,高约3米,若不具备木梯很难攀登到二层楼。二层楼比底层六面外墙缩进0.5米,五面墙,东北开半圆门,内设供桌及条几,供奉“魁星”神像,两旁墙上刻书尊神史文。由二层内斜木梯可登上三层阁楼,三层六面砖外墙均开设透空圆拱窗,立于楼中可环视市区全貌。魁星楼的二、三层顶部为六角型挑擔青瓦屋面,整个楼高约11米。从建筑物营造技术分析,南山魁星楼约建于清朝中期前,于1966年该楼同被烟台市民张某拆除。

当听完讲解,大家兴奋的合影留念,在离开前,我再次拱手作揖,以敬魁星。当继续沿山路向上行走,行走至一处白色塔型建筑前,大家名曰“探索塔”,下方有座椅和檐可当凉亭,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当时修建的建筑名称便是——魁星楼。在塔屋檐下方,大家稍作休息,并在此引吭高歌。然后继续向上行走,大有“不开倒车”“不走回头路”的精神,一路向上还分别考察自然景观“老龙头”“开花石”,历史人文景观“圩子墙”“烽火台”等,然后便沿着修成的山间步道下山。

此行是十分有意义的,了解和发现了老烟台深厚的历史与人文遗产,寄希望在今后能有更多人重视和保护南山间的历史人文遗迹,并予以传承。

附注:“魁星”指北斗7星中成斗形的4颗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传说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所以我国古时各朝代在州、府、县等驻地多建有魁星楼、魁星阁、魁星塔、魁星亭等建筑物,供奉着28个星宿中之一的“魁星”,希望通过“魁星”保佑当地产生文界夺魁人物,以显示出地方文界的风采。自登莱青道台衙门迁到烟台后,历任各道台多都到南山魁星楼尊拜,其当地墨客文人也纷纷前往跪拜。清末民初,许多学生、老师也常聚会到南山魁星楼论文吟诗,此活动一直延续到30年代。解放后,魁星楼成为学生春游的地方,一些民众也到此晨练。至今,在港台的许多同胞也常对老烟台南山魁星楼问迹寻古追忆往事,怀念家乡旧情。(九三学社烟台市芝罘区基层委社员王伟)

   
« 上一篇:爱的滋养
» 下一篇:感知当下的音乐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6608766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