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关于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24-05-0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特别是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大健康产业服务的社会需求量急剧增加。医养健康产业围绕医疗和康养,具有覆盖面广、链条长的特点,主要包含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装备、中医中药等领域。作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积蓄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基础更牢、机制更优、动力更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省医养健康产业“雁阵形”集群达10余个、年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化学及生物医药、医疗大数据、医养结合等特色产业链条优势明显,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中医药产业异军突起,其中阿胶、金银花、西洋参、丹参、山楂等产量产值均占七成以上。加快中医药产品研发,推广中医药保健养生,“齐鲁养生”服务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积极推进“健康+”融合发展,健康+养老、康养+文旅、康养+体育等领域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但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支撑不足。2018年,我省出台《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 》。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有些政策和观念已经落后,特别是在创新药、细胞疗法、智慧医疗、医药基金等方面缺乏布局。在一些新兴领域,更多靠企业自主摸索,政府引导扶持政策相对欠缺。因此,发展规模小且分散,不能形成集聚效应。此外,还存在各地特色不够突出,发展资金短缺、企业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产业规模。

二是产业发展质效不高。全省总体健康产业占比规模较小,既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与长三角、珠三角省份有较大差距。传统的医院医疗服务、侧重仿制药的医药产业仍是我省健康产业的支柱,医疗器械在某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营养保健、体育健身等行业还未形成气候,而生物医药、健康管理咨询等明显落后,品牌知名度不高。企业科技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市场空间小、产品趋同、缺乏创新性。有些健康服务产品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易引发群众投诉和健康安全隐患等问题。

三是康养品牌资源培育滞后。山东历史文化悠久,山海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泰山、崂山、蒙山、昆嵛山等名山,也有青烟威日黄金海岸,但没形成像河北秦皇岛、云南大理等知名的康养目的地品牌。

为此,建议:

一是突出发展重点,打造特色品牌。健康产业既包含医疗医药等传统产业,又包含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既有医疗产品,又有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不可平均用力,要根据我省各地的实际情况,精准筛选其中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又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一招鲜”,如海洋生物医药、医美抗衰、医疗器械、旅游康养、健康咨询等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发展我省地域特色健康产业项目。

二是加强规划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建立卫健、发改、财政、工信、科技等部门的协调保障机制,针对健康产业范围广、差异大的特点,及时出台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建立对重点行业企业的联系、跟踪机制,做好服务支持工作,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在生物医药领域,围绕“成果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学习江沪浙等省市经验,推进研发服务、成果转化市场运行机制。在医疗器械领域,明确重点产品方向,研发生产需求量大、应用面广以及进口替代的基础装备和医用材料,大力发展微创诊疗、再生修复、康复护理等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在健康管理咨询领域,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作用,完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拓宽客户服务平台。在中医药康养领域,聚焦健康养老、生态养生、健康文化等,打造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集聚地、养生养老绿色生态区,构筑康养文旅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是完善支持政策,培育高成长企业。在企业融资、税收、土地供给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针对生物医药行业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成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省级政府引导基金,各地市成立相关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跟投,与专业医疗健康投资机构合作,发掘培育一批初创型成长型生物医药等方面高科技企业。对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产品的创新开发,予以重点投入支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于细胞疗法、免疫疗法等医学前沿领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先行先试、规范发展,促进行业依法合规,引导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促进产业集聚,增强产业链匹配度。医药健康产业链条长,横向纵向企业之间联系多,对公共服务平台要求高。要带动整个行业向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方向发展,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强医药产业上下游协作,完善药用包材、辅料等配套要素产业配套,增加新型和复杂产品的供给,补强研发外包服务,更好适应医药工业的发展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要素配套等向建链强链补链聚焦,加强与国外先进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企业交流合作,加大引进国外先进重点项目在山东落地的政策支持。加快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发展规划,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特色突出、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园区。在烟台、临沂等获批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地市创建省级国家级示范产业集群。建成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

五是推进产业升级,增强科技创新力。要进一步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全面合作,尤其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引进培养一批创业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健康产业研发队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引进国内大院大所及优势企业,在我省新建一批集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准确跟踪和把握国际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形成规模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鼓励研究机构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一批具有提升我省科技水平的生物医药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高端医疗器械工程技术中心等医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原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大创新产品。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应用,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药物研发,推广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智慧医药流通等智慧健康新业态。(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 上一篇:关于推动双碳目标融入我省国土空间规划的建议
» 下一篇:关于推进我省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安全开发的建议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7178376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