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改革开放40周年 »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展望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8-08-30  点击次数:5997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聊城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根据不同时期的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影响下,聊城经历了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分别为198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1979-2000年)、1998版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2004版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和2017版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2017版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这几版总体规划都有效的指导了当时的城市发展建设。

一、聊城城市总体规划演变历程

1、198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1979-2000年)

1.1内容概要

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工作重新走入正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聊城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1974——1979年,聊城县人民政府(当时聊城为县级人民政府)在1959年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轮总体规划,并与三年后获得山东省省政府的正式批复。在本次总体规划中,确定聊城的城市性质为“地、县领导机关所在地,是以发展农机、轻纺工业为重点的生产小城市”,城区规模为17平方公里(不含水面),城市人口远期20万。

1.2总体实施评价

在本次总体规划中,规划了以东昌路和柳园路为新十字轴、以古城内十字大街为老十字轴的“双十字轴”构架。这个架构对铁路站等区域交通设施选址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和弹性,可以很好的保护古城,并且在城市新区的拓展规模、功能布局各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弹性。从背景看,1982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地处山东西部内陆的聊城市,城市发展总体上处于稳步发展时期,城市规模预测以稳为主。

这版总规,从现在看,主要的不足是城市向西北的规划布局,开始对东昌湖形成西、北、东三面围合的态势,沿京杭运河等通道,没有预控开敞空间通廊或楔形绿地。随着城市功能的连绵拓展,在东昌湖的东、北方向,预控放射状、贯穿中心城区的结构性开敞空间通廊已经难以实现。

2、1998版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2.1内容概要

1997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聊城撤地建市,撤销聊城地区设地级聊城市,原县级聊城市改为东昌府区,隶属聊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也伴随着撤地建市的申报和成功批复逐步开展起来。199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了《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与198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相比,城区规模扩展一倍之多,达39平方公里,远期人口37万,确定聊城的城市性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性交通枢纽,省级能源基地,以机械、商贸、旅游为主的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城市性质增添了旅游和能源业的发展,依靠历史文化古城的吸引力,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促进聊城市向新型现代化城市的迈进。中心城区在规划期内,发展方向以向东发展为主。城市布局形成一个中心,四个次中心(古城、经济开发区、火车站及城北中心);九个功能区:①中心区;②古城及环湖景区;③文教区;④综合居住区;⑤北部综合工业区;⑥经济开发区;⑦西部三类工业区;⑧嘉明工业区;⑨对外交通及仓储区。

1998版城市总体规划还确定了城市发展目标。规划期末把聊城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市区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环境优美,集交通枢纽、开放口岸、工业和能源基地、旅游胜地、商贸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发达城市。

2002年以来,市政府致力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向新型旅游和环保型城市迈进,并全力打造“江北水城”品牌,斩获了国家级和省级多项荣誉称号。

2.2总体实施评价

1994年,聊城市成为国家第三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版总规也成为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编制的第一版总规。

这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的用地布局在延续并完善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双十字”格局基础上,对城市在新背景下需要布局的一些新兴功能区予以了落位和统筹协调。以延续上版总规的柳园路、东昌路交叉口区域为城市主中心,布局主要的商业和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功能。以柳园路、东昌路两条路为功能拓展轴,东西向串联铁路站前区、城市主中心区和徒骇河以东的开发区中心,南北向串联聊城东站商贸物流区、城市主中心区、凤凰工业园区。

在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中,对环东昌湖周边地区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有了非常清晰和明确的安排。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看,东昌湖向南的方向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敞空间控制区,规划布局绿地,对于聊城古城和古城周边环境的保护均具有重要作用。

这版总体规划对应大型区域交通设施的落位,进行了功能优化和调整,也增加了城市新兴的一些产业园区和开发区,形成了目前聊城市现状城市空间结构的轮廓。对于湖南路以南地区的开发控制则有效的保护了古城和东昌湖向南的开敞空间廊道,在聊城的城市空间框架拉开、用地规模大幅增长的背景下,难能可贵。这版总体规划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3、2004版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

3.1内容概要

2004年,聊城以建设卓越的江北水城为目标,加快了城市绿化、古运河、徒骇河城区段开发、古城保护与改造等项目建设,力求尽快完成江北水城主体框架的构筑。于是,聊城市人民政府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新一轮总体规划。200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了该规划。基于聊城市现有的发展状况,规划城区用地面积扩展为46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 “江北水城”品牌正式被推广,城市性质定位为以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布局遵循“一城五区”的特点,进行行政职能和资源的分配,“一城”即整个城区,“五区”为中心区、行政文化新区、开发区、嘉明工贸区、能源仓储区。由于一直以来规划重点放在了城市西部和北部,此次扩展以发展东部和南部为主,规划重点突出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城市特色,规划还提出了总目标为以江北水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园林城市。

3.2总体实施评价

①基本形成了上版总规划的城市空间格局,但工业布局突破上版总规,有“四面围城”的态势。

②大量的拆迁和旧城改造,一方面使古城景观风貌进入重构期;另一方面,根据最新的城市空间发展背景,城市景观引导控制范围需进一步扩大。

③随着东昌府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需要扩大。

4、2017版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随着聊城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4版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2013年,聊城市规划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编制《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201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该规划。在2017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为“中国江北水城、冀鲁豫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性质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聊城实际。规划中心城区规模,2030年人口1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05.3平方公里。规划确定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为“一主两副、三轴、五片”,即聊城中心城区规划“一主、两副”三个市级公共服务中心,三条城市发展轴,五个城市片区。一主两副,一主指位于柳园路和东昌路交叉区域的市级综合性公共服务主中心,两副指位于徒骇河以东的中华路和东昌路交叉区域的城市东部副中心和位于南环路和昌润路延长线交叉区域的城市南部副中心,承担市级综合性公共服务副中心的职能;三轴,一条城市发展主轴:沿徒骇河两岸的中心城区发展主轴,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心城区市级大型公共服务、新兴居住、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的集聚带和发展轴。两条城市发展副轴:沿东昌路和柳园路的两条传统城市发展轴,也是城市连接区域的交通主通道之一。沿线集聚部分片区级、组团级的公共服务功能和部分市级专项公共服务功能;五片即中心生活服务区、北部工贸物流区、西部高铁新城、东部产城新区和南部旅游商贸区。

二、聊城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展望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城市总体规划在政府宏观调控、生产力空间布局、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美丽中国、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绿色、生态、宜居等规划理念真正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我相信,未来的聊城城市总体规划会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聊城的城市建设,按照总体规划描绘的一张蓝图干到底,建设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聊城会更美丽,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作者苏金龙,系聊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聊城市西城新区支社委员 )

 

   
« 上一篇:40年 遇见更美的世界
» 下一篇:青春九三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64792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