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凝心聚力 继续前行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8-08-30  点击次数:324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土壤里土生土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一个伟大创新。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崭新的政党制度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进而实现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合力等方面将担负更加繁重的任务,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新型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实行广泛的政治合作,形成了一种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保证了各阶层、群体和政党参与政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增强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认同感,从而推动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权建设,广开言路,建言献策,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制定提供丰富的材料,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在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章程里,都明文记载与中国共产党当前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这完全有别于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在历史上都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想党所想,急党所急,风雨同舟,携手前行。

      我的多党合作制度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实质是扩大民主,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坚持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合作、互相监督,致力于同各民主党派建立彼此信任与真诚合作的关系。这种新型的合作与监督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特点的鲜明体现。   

      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饱尝艰辛、历经磨难,以伟大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厚植于中国土壤,创造了崭新的政党制度模式、崭新的政党关系、崭新的执政方式。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更符合中国国情,更适合中国文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我们一定要依照科学发展的规律,脚踏实地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持之以恒地不断充实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作出了重要论述,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特点作出了新概括和新论断,为谱写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新篇章指明了方向。作为多党合作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我和全市广大社员倍感振奋,对多党合作制度更加充满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各民主党派人士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下,一定可以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再创高峰。

      今年是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70 年前,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热烈响应,公开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协商建国的序幕由此拉开。“五一口号”以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伟大历史意义永垂史册!

      今天,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学习总书记的讲话,重温历史,我们坚定地认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最正确的选择。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履职尽责,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在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和中共聊城市委领导下,在市委统战部指导下,九三学社聊城市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为引领,大力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社员,紧紧围绕中共聊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落实九三学社十一大精神,围绕中共聊城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全市工作目标任务,不忘初心、凝心聚力、继续前行,积极发挥作用,认真履行职能,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聊城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再做新贡献!(聊城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聊城市委主委   黄 勇)


   
« 上一篇:九三新人话“五一”
» 下一篇: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199219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