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网上付款完一本中意的电子图书,心情雀跃。现在我讲一下几十年来我和书的故事。 小时候物资匮乏,看书不易,能读的书只有学校发的课本。每次开学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这意味着又有新书可读。有一年秋季,父亲帮一个远房亲戚家搬家,拾了几本小学奥数之类的图书给我,那是我第一次拥有课外书,泛黄的纸张,有折痕的封面,在昏暗的白炽灯下,看起来像金子一样。 五六年级时,镇上有了一家小的租书店,不同的封面的图书一字排开,灿烂夺目。县城的租书店要多一些,图书种类也全。当时租一本小人书两毛钱一天,为了多租点书,父母给的零花钱我都攒下来,全部留下等着周末租书看。夏冬季节,从村里到镇上,没有下雨和下雪的时候还好,雨后或者雪后,坑坑洼洼的道路着实难走。我看书速度快,薄的,一天能读好几本,时间长了,书店老板都夸我爱看书。能租书的时候并不很多,父母给的零花钱少,更主要的是周六周日看到父母辛苦劳作,我也做农活的一部分,雨后不用去田里,正可有机会去借书。
现在,村里的两间泥砖结构的老教室已经被推倒重建为村委办公室,西屋挂了文化书屋的牌子,有几架图书,里面的数学辅导书纸张洁白,字体黑亮清晰,还有彩色配图。到镇上的柏油路结实平滑,买书也方便多了。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节省了父辈的时间,家务活和农活不再占用孩子们的大量的业余时间,孩子们在节假日可以多读些书。 九十年代后期,我考上了莘县一中。进城了,县城里振兴街西街有个新华书店,一排排新上书的书架像严肃的士兵列队而立,每个周末,我和同学就去书店读书,没有桌椅,我们就铺一张报纸在地上,坐在上面捧书而读。离书店不远,天气好时,周末就有摆在路街边的书摊,能淘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当时是各大杂志期刊的高度繁盛期,家里经济状况也一年比一年好,父母给足了生活费,还批给了一定额度的预算外支出,我在学校订阅了三份期刊报纸,《读者》《青年文摘》和《杂文报》。此时的国家各方面发展速度都在加快,出版业也繁荣发展,大街小巷开满了各式书店。 考上大学,看到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书籍,我整个人都惊呆了。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当时的我,每天上完课就去图书馆看书写作业,及时充电。在图书馆中看书,充实快乐,这对日后职业素养的培育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来临,大众的注意力被转移,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加之电商运营以及网络图书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在网上购书甚至看书。手机、iPad、kindle成为很多人读书的新选择。书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听书软件就有十几个,边做家务边听书,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正如高尔基的《在人间》中所说的那样,“书籍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正像伏特加是饮酒贪杯的人难以割舍的心爱之物。”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去珍惜。 从书中读到春季的四溢花香,夏季的电闪雷鸣,秋季的纷飞落叶,冬季的白雪覆地。 如今,闲暇时去书店逛逛,一排排书架间细细翻、慢慢挑,累了,可以坐在书店的高背木椅上,一楼有几排圆木小桌,每个小桌配两把椅子,感觉真的很棒。近几年,城中开了好多家烘焙店,店家墙角,有多种造型的书架,多摆放一些社科、文学类书籍,有两三个木桌,几把座椅,要份点心和一杯奶茶,静静地读会书,舒适惬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书籍的变迁便能见微知著,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让书香伴我行。(九三学社社员、东昌府区财政局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陈丽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