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在历史不同时期九三学社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发展
   
在历史不同时期九三学社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发展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9-05-06  点击次数:5871

 

摘要:自创建之初,九三学社就与“爱国、民主、科学”五四精神有极深的渊源。时至今日,九三学社发展历经了民国、建国、改革开放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时期,期间,历代社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改造、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等事业中均做出了显著贡献。对历史不同时期中,九三学社关于五四精神主张和实践情况的考察,不仅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对学社核心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加深对我国特色多党合作机制的理解,更好发挥参政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九三学社;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多党合作

 

 

1919年五四运动是以先进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在我国近现代史的划分中,将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自1946年正式成立以来,历经70余年砥砺前行,九三学社由最初数十人的学术性团体,发展成至今拥有30个省级组织、309个市级组织、6808个基层组织、175908名社员的社会主义参政党(截至2018年6月30日数据)[1]。在对九三学社历史发展的研究中,一般将其分为建国前、建国初期、动乱时期、改革开放后几个阶段,本文中将重点对建国前后及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情况进行分析阐述。

一、1944年“民主科学座谈会”发起至1946年九三学社成立

作为社的前身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即为以许德珩、潘菽等为代表的一批进步学者秉承着“爱国、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发起创建的。笔者认为,对于此时期五四精神传承的考察,可以通过两方面开展。

从成员个体角度。九三学社创建者之一许德珩在五四运动中起草了《北京学生界宣言》,参加了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等学生运动,被北洋政府关押期间,曾作诗抒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2]。主要创始人之一潘菽,是“五四”当天被捕32名学生之一,曾在自传中提及“‘五四’运动前后蓬勃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彻底破除了封建主义教育形成的种种精神枷锁,树立了以民主和科学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3]。此外,黄国璋、黎锦熙、张雪岩、杨振生等进步青年们,也在当时投身运动,他们也是后来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和第一批社员。另一方面,在五四精神开拓的思想启蒙道路上,九三先贤如严济慈、卢于道、伍献文、茅以升等或从事科学研究,或在大学执教,致力于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在相应学科中作出重大开拓性贡献,奠定了未来各学科研究的基础[4]。

从集体角度。在座谈会发起伊始,其主旨均围绕民主和抗战的主题,并凸显以科学技术界、文化教育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特点。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筹备组召开大会正式宣布九三学社成立,并一致通过《成立宣言》等文件。其中,《成立宣言》明确指出:九三学社同仁的奋斗目标,即“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九三学社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鲜明的政治主张:政治上,要求以“政治的民主化”来谋取“军队的国家化”,“肃清贪污,反对官僚政治”;经济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反对官僚买办资本及一切为私人或派系谋利益的经济关系”;学术上,保证“学术思想之绝对自由”,“奖励科学研究”,要求“普及国民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准”,“反对迷信与复古运动”等[5]。

由对建社史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年参加五四运动的进步知识分子在九三学社的起源、创立过程中起到了绝对骨干的力量,体现着其富民强国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意识,彰显着对“民主、科学”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但同时,通过当时社员对政治时局的主张、看法,期间还不免掺杂着知识分子对参与政治的谨慎和怀疑(从“民主科学座谈会”更名为“九三座谈会”可见一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如“军队国家化”主张)等,体现了其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局限性。

二、1946年九三学社成立至1949年解放前夕

总体来说,此时期九三学社经历了由对美国抱有幻想、寄希望于国民党,到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干涉、同国民党决裂的一个过程。在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反对内战的过程中,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密切,并最终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新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基础。对转变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九三学社及其社员对爱国、民主、科学的坚持和追求是实现这个转变的最主要原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外部备受压迫、内部社会动荡,这种种因素都造就了这一代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爱国思想,五四运动是这种思潮的一个集中爆发体现。而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九三先贤们,自始就在孜孜不倦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在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的经历,也使他们逐渐树立了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认识到科技文化事业对于振兴国家、振兴民族的重要性。

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反对内战是全国人民一致的呼声。但国民党政府一意孤行,肆意发动内战,与进步民主人士的愿望主张背道而驰,最终使九三学社认清其面目、抛弃对其幻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坚持独裁专制,对异见和进步人士进行迫害;经济上,纵容官僚买办资本垄断,对国民党官员的贪污腐败毫无遏制;文化上,剥夺言论、结社等权利,施行法西斯思想统治;外交上,对日软弱,允许美国驻军。这一切做法,都表明国民党政府充当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依旧不能改变近百年来中国受压迫、受剥削的黑暗局面。这与中国的利益不符,与进步人士富民强国的愿望不符,与“爱国、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不符,与九三学社组建以来的主张不符。通过对国共两党政治主张和具体实践的对比,促使了九三学社及其他民主党派立场的转变。

三、建国初期

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体现出资产阶级和工农阶级是平等的。九三学社是“以小资产阶级文教科学工作者为主要成分的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政党,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6]。但《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阶段的条件,对于各民主党派的要求是基本的,九三学社自身要求:作为新民主主义政党,绝不是以形成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政党为目的,相反,其特定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所联系的文教科学工作中来进行自我改造及参加实际革命斗争,以求在改造和斗争中,使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向着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变化前进[7]。这说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九三学社已清醒认识到所在形势下革命任务的转变和进行全方位改造的必要性。这一变化在1955年开展的社章修改中也有充分体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由此基本明确了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制度下的主要任务:一是作为参政党,使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二是与各党派分工合作,联系科学技术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协调各方关系,将所联系的社会群体利益诉求有机嵌入到国家整体利益中,形成社会合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这一时期,九三学社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对“爱国、民主、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即: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克服低组织状态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族复兴的唯一选择;社会主义民主较之资本主义民主更加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利益;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在党的领导下,改造自己,才能更加全面、彻底地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四、改革开放以来

70年代末期,在经历了“反右斗争”扩大化、文革期间民主党派的沉寂后,多党合作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为新时期多党合作发展提供了政治指导和理论保障。

通过对改革开放和五四运动的对比考察,不难发现二者有极大的关联和相似性。其一,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一场思想大解放,将人们从封建主义陈旧思想中解脱出来,而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为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社会建设上来而开启的,同样具有解放思想的特征。其二,在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热潮下,民主和科学重新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如,1979年4月2日,共青团中央发出开展五四纪念活动的通知,要求将“发扬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主题[8]。其三,五四运动与改革开放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前者证明只有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落后,改良于事无补;后者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决中国现代化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才能为这个漫长而又伟大的历史过程提供持久的动力。革命和改革作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9],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也具有同质性。

在新时期,随着民主党派性质地位和职能的进一步明确,九三学社秉承着五四精神,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实践,在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民主监督方面,围绕贯彻落实党和政府重大方针政策中出现的问题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加强同地方政府的合作,着力打造“九地合作”品牌。在科教事业方面,先后就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三峡工程生态保护、中年知识分子政策、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区、非典防治、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力度、提高国企退休科技人员待遇、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改进医疗卫生工作、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同时提出了很多具有历史代表意义的提案建议,如“863”计划、关于缓上三峡工程的建议等。另外,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选、黄昆、师昌绪、谢家麟、程开甲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淦昌、王德宝、邹承鲁、侯先光、陈均远、闵乃本、潘建伟等主持研究的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0],这也充分体现了九三学社对“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实践。

通过对九三学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回顾,可以看出:从萌芽、创建到发展、壮大,五四精神始终在一代代九三人中接替传承,而正是对五四精神的坚守,促进其九三学社完成了立场和主张的转变,也帮助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多党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九三学社作为以科学技术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国特色参政党,应充分总结历史各时期的发展经验,始终高举五四旗帜,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着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11],发挥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特长优势,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九三学社日照市委      林鑫)



[1]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常务委员会2018年工作报告,2018

[2]许德珩.许德珩回忆录:为了民主和科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5.

[3]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七辑[G]//潘菽自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469.

[4]何兰.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J].民主与科学,2017,3:23-24.

[5]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G].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86.

[6]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G].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145.

[7]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G].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134.

[8]人民日报,1979 -4 - 6 (4)

[9]刘怀玉,赵秀亭.论改革开放实践与五四运动精神的历史必然联系[J].学习论坛,1999,5:7.

[10]武维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为改革开放再出发贡献更大力量[J].人民论坛,2019,3.

[11]习近平.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2015-5-21.


   
« 上一篇:勿忘五四精神之爱国初心 不负九三发展之时代芳华梦
» 下一篇:爱国民主科学合流 浇灌海洋强国之梦——青岛九三传承五四精神奉献海洋科研研究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199543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