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百年城市发展路,人民生活更美好
   
百年城市发展路,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张书银  来源:九三学社聊城市委  日期: 2021-06-29  点击次数:36639

  作为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之快、规模之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超大规模人口迁徙,带来了我国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我们自豪的是,城市的发展巨变不仅是平地起高楼的建设奇迹,更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城市规划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一直紧跟时代步伐、勇担国家使命、回应人民需求,在一代代规划人前赴后继的接续奋斗下,在波澜壮阔的建设事业中,创造了人间奇迹,谱写了华彩乐章。从城市规划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窥见城市发展的脉络,深切地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步伐与进步的方向。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城乡面貌破败凋敝、满目疮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管理城市的重任。当年3月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必须要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描绘出了新中国的蓝图。  

  20世纪60年代初,在第一次国民经济大调整时期,为加强对城市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解决当时城市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于1962年9月和196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连续召开了两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只有认真地做好城市工作,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1978年3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建设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全新的轨道,同时也带来城市发展理念的全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2015年12月,时隔37年后,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紧接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要通过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印发,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到2035年,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如何让城市更美丽、生活更美好,实现良性互动、健康发展,让城市真正成为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这是城市发展进步的价值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孜孜努力的不懈追求。历经几十载探索与前行,一座座市民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画卷正徐徐铺开。  

  住房保障实现了“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住房是民生之要,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社会上面临严重的住房紧缺问题。几十年来,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大幅增长、居住环境不断优化。住房制度经历了从公有化、福利化住房向私有化、商品住房的转变,逐步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使居民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精细化整治老旧小区,深入推进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等等,“深耕”百姓居住的每一个细节正在扎实推进……。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高质量迈进,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住房的面积,更多的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千百年来老百姓“安居乐业”梦想所作的不懈努力。  

  基础设施实现了“补短板”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广大市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发展历程。解放初期,城市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处于严重短缺状态。50年代后,全国各地开始加大投入,一些城市开始统筹建设水厂、铺设管网,城市道路逐步向郊区延伸。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系统性思维提升综合承载力,持续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环境品质。如今,内联外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人居环境实现了从完善功能向品质提升迈进。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品质是城市形象的名片,必须下足绣花功夫,系统打造、全面提升。我国经历了从新中国初期城市数量少、规模体量小、发展质量不高,到改革开放后城市数量逐渐增多,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态势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改善路径,创新探索实践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注重系统集成解决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城市病”问题,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如今,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大幅提升,精准配置构建的社区生活服务圈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星罗棋布、类型多样的公园体系,让城市绿地不仅“看得见”,而且“走得进”;一条条绿道串起了城市的诗意山水,可游、可赏、可玩的口袋公园,承载了一座座美丽城市风范和百姓大大的幸福生活。  

  如今放眼中国,一批批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批拥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市被呵护成长。开发区、工业园、新城……城市新区不断设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越来越多的历史名城在保护中发展,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传承文化遗产、记录时代精神的文化地标。  

  站在新的起点,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我们的城市必将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初心依旧,未来可期。(九三学社聊城市委青工委委员、市属开发区委员会委员、经开支社主委、聊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 张书银)

   
« 上一篇:九三学社德州市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成功举办
» 下一篇:追寻梦想 不负韶华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15529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