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建设 » 理论研究 » 百年富强路,藏在普通人的悲欢里
   
百年富强路,藏在普通人的悲欢里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21-09-24

今年4月份,我随九三学社青岛市市南区委员会党史学习团,赴天福山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学党史、悟思想、跟党走”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天福山位于威海市文登区东20公里处,是一个山泉清洌、环境清幽的所在。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这里举行了威震胶东的抗日武装起义——天福山起义,创建了胶东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后来,这支起义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陆军第27、31、32、41等英雄部队的源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一路走下来,处处收获着意外的感动。



(王淑贞老人105岁生日)


 让我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的,是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里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满脸皱纹的白发老人,坐在院子里,正向围在身边的年轻女兵们讲着什么。据讲解员介绍,照片上的老人名叫王淑贞,目前仍然健在,已是107岁高龄。

 8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她是昆嵛山上一位时常头上别着珠花踮着小脚到处乱窜的“疯婆子”;70多年前,抗战胜利后,人们才知道,她是一名共产党员,一直在以装疯卖傻作掩护为组织传递情报。

 老人的丈夫刘福考,早年参加革命,年仅21岁即在敌人的追捕下壮烈牺牲,牺牲得非常惨烈。那一年,老人也才刚刚20岁。

 原本只有在电影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情节,一瞬间,却似乎如在眼前,触手可及,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不少社员久久伫立在照片前,凝视着照片上的老人,陷入沉思。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从小相依相伴的姥娘,也是在差不多的年纪,她的丈夫、我的姥爷参加民兵组织在鲁西平原上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抗争;抗战刚刚胜利,姥爷又参军入伍随刘邓大军一路南下;等到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他又在41岁的年纪牺牲在离家数千里之遥的重庆。那一年,姥娘还不到40岁,而排行老三的妈妈才年仅4岁。

 我能理解王淑贞老人为丈夫报仇的决心,能理解她为了一个信念而十几年装疯卖傻的坚持,我也更能理解她内心的孤苦。一百年的人生足以浓缩为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在后人的口中化作几分钟的动情讲述,但一百年人生中的每一天,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孤独与思念,也足以让人为之掬一把泪。

 但她们都甘守这样的孤苦。我以为,这里的“甘”,不是“甘之若饴”的“甘”——那些个日日夜夜真的称不上“甘甜”——而是“甘心”的“甘”,因为心中有信念而“甘心”,因为心中有期盼而“甘心”,因为心中有大爱而“甘心”。

 在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上,耸立着庄严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上写着这样的文字:“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如果你问我,你觉得那些牺牲的人们伟不伟大?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他们当然伟大,因为,他们不只是一个个抽象的名字,更不是一块块冰冷的墓碑,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与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父母妻儿,有爱有恨有牵挂。他们舍弃了很多,那舍弃里一定有很多的不舍,但挥手告别之后,转过身面对强敌外侮之时,他们却又是那样的决绝。

 于亲人而言,这一转身,便是终生永有再见。而这,也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去年5月,九三学社青岛市南区委员会也组织过一次红色教育活动。那一次,参观的是位于烟台牟平的杨子荣纪念馆。


 


 在那里,我们得知了英雄杨子荣背后的故事。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45年秋用“杨子荣”这个名字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他不仅成长为了一名战斗英雄,还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但对于家人来说,他却是从此一别便杳无音讯。

 由于有从东北回来的村民声称亲眼见到了“穿得匪里匪气的杨宗贵”,杨子荣家一度被误认作“土匪家属”,母亲宋学芝为此经常奔波上百里,为儿子正名。

 一直思念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儿子的宋学芝,直到去世也不知道炕头上贴着的“智取威虎山”贴画上那个英姿勃发的英雄,就是自己的儿子杨宗贵。而一直在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许万亮,最后也只能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临死前还握着结婚时丈夫送给她的那把梳子。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件“法宝”。而武装斗争,靠的是人民战争,用陈毅元帅谈到淮海战役时说的话来说,便是“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确实是一场人民的战争,那些在硝烟战火中冲锋陷阵的英雄,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的背后,又是一个又一个有着日常悲欢的家庭。他们是英雄们最放心不下的牵挂,也是英雄们力量的源泉,他们是英雄们勇往直前的动力,也是英雄们最坚强的后盾。历史的喧嚣过后,也是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常日子里,默默地抚平失去亲人的悲伤,激励着当下与后世的人们乐观、积极、拼搏、向上。

 我似乎特别容易因为一些微小的琐碎的事情感动,但在与九三同仁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让我们感慨、感动的“点”基本一致。虽然中间隔了几十年的时间,虽然我们从未与故事的主角有过交集,但那些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情感,那些宛在眼前的普普通通的瞬间,却总是有拥有直击心灵的力量,拨动心弦,搅动泪腺。

 数年前,我们表兄弟六个,集体出资,为从未谋面的姥爷和亲手抚育了我们的姥娘立了一块碑,由我撰写了碑文。

 关于姥爷,我在碑文中写道:“吾等虽无缘亲聆外祖父教诲,然亦壮其行、慕其烈,烈士之风亦泽被后世矣。”而关于姥娘,我则写道:“外祖母解氏绍英,中年守寡,艰难度日,抚育三女成人。三女嫁后,又抚外孙,含辛茹苦三十余年。外祖母前半生为丈夫担惊受怕,后半生为子女昼夜操劳,其辛苦可想而知矣。”

 与那个时代多数裹着小脚的女人一样,姥娘原本是没有名字的,按照惯例,嫁给姥爷后的她会被作“侯解氏”。但在婚后,她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解绍英。那是姥爷为她取的名字。

 立碑的那天,鞭炮响起,妈妈哭得像个孩子。中风多年、已经口齿不清的二姨,在轮椅上几度挣扎着试图站起来,冲着墓碑放声大哭。

 字典里,“绍”有继承的意思,或许姥爷不会想到,当他成为英烈之后,是他年轻的妻子,日夜操劳,将他的三个女儿抚养成人,将家风传递给子孙后代。

 我常常在想,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能够变成今天这样,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这个国家的人民走到了今天?

 我们应该去刘福考、杨子荣和我的姥爷那样知名或不知名的英雄、烈士身上去寻找答案,更应该去王淑贞、宋学芝、许万亮和我的姥娘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身上去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庆祝建党百年,应该去书本上去学,应该去博物馆、纪念馆中去学,也应该去身边人的身上去学,去寻觅,去体悟。那样,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学史之意义,明白未来之可期。

 英雄、烈士们用牺牲诠释了他们的无悔,他们的家人们则用漫长的等待和思念诠释了什么是理解,什么是支持。这是我们可以触摸的真实的世界与情感,也是让我们坚信一个更加强盛的国家与一个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实现的信念源泉。


(本文获得社中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三等奖;作者:张楠之,九三学社青岛市委思想建设与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市南区委员会六支社主委;青岛源水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 

   
« 上一篇:初大告向前向上的一生
»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视角下的新型政党制度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58930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