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事管理与技术岗位工作的,之前的工作我给自己小结为“事上忙,忙于事”,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每天忙得就像个陀螺,说是充实,其实很累,想要破题,一直不得其解。因此,促使自己也在不断地探索通过学习管理来破局。 因为管理,有缘接触到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大师的作品。因为德鲁克结识了天南海北的诸多优秀的前辈与老师,也在不停地收获着自己的成长。工作与生活也在发生着洗礼般的改变,各种小成就、小成果不期而至,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改变的力量,更加热爱这美好有盼的生活。 当下,我为今天的自己小结为“因为一个美好,复利了诸多的美好——人生如此美好!”说感谢总感觉意有不足,对,是感恩,特别地感恩,感恩有缘分的我们,不断地前行探索美好的可能性!
阅读经典,建设心力
我自己在观察、思考,纵览古今中外,凡是成名的大家,皆活得通透、豁达,如古代的老子、孔子、苏格拉底、孟子等等,现代的德鲁克、芒格、稻盛和夫、段永平、曹德旺等等。孔子讲:“君子上达。”上达天道,我想是因为他们自己对事理想明白了,想透彻了,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知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讲“不占而已矣。”荀子讲“善易者不占。”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寿,孔子讲“仁者寿,仁者不忧。”春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而孔子寿终73岁,孟子寿终84岁。 做圣贤非常人所能及,我们大多是凡人,王阳明讲:“圣贤之道,吾性自足。”我就在想如果我们有心做圣贤,就做自己的圣贤,也可以做到自己的圣贤。 有道“内圣外王”“内修外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是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是兼济天下。我自己的理解,“内圣”就是“做人”,也是王阳明讲的“光明良知”;“外王”就是“成事”。 庄子讲:“先存诸人,而后存诸己。”《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想要利他、帮助他人,先得有利他的能力,这是必要条件。因此,内修是前提,而传统经典正是内修取之不尽的宝藏。我自己的理解,圣贤书是树根、树干,现代书是树枝与树叶,名利是果实,果实就是副产品。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话,特别有感触,说:“导致穷人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资源匮乏。心理资源可以通过广泛读书、增长见识来积累和实现。”我自己基本每天都在学习传统经典,哪怕是只看一小段,通过学习、感悟,感觉内心不时地有内生力量的产生,我理解是经典在建设心力、成就心力,更是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成长、改变,传统经典《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章节提到:“人之过,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最上治心。”我自己理解的,修心是起点,也是一辈子的功课,一辈子值得的修炼,我们一辈子就是在安顿自己这颗心。 新东方创立之始“三驾马车”之一的王强在演讲中曾讲到,中国传统文化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检验、沉淀出来的,是绝对最最宝贵、最具价值的东西,能够通过学习后领悟到,自己就站在了高处,就会一览众山小。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解读的“刻意学习”的核心假设时如是说:“尽管专家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并进一步解释了“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我理解的心理结构就是心力,传统文化是源泉,特别是轴心时代的文化。
带着“我信”前行,相信“相信”的力量
这个小标题是我跟一个共享学习平台“进乎道”创始人学习到的,也感受到了其间的无限力量。先相信自己的无限性可能性,才可能有无限的可能性,当然,这里不倡导好高骛远。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解释他理解的敬天爱人:“敬畏每一个人的天性,敬畏每一个人的巨大潜能,敬畏每一个人有巨大的无穷性。”人的无限可能性,可见一斑。 有幸学习到一位老师的分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做法,我更喜欢德鲁克的心态:不断探索自己的前沿。他曾经说:‘我已经80岁,但仍然不知道自己长大后做什么。’”我们处在伟大的时代,拥有更多获得成长的机缘,愿我们都能够从每一个当下起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长快乐,创造美好,欢喜宽广!(作者系莱阳市支社社员徐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