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天地 » 九三文苑 » 学习张雪岩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彩
   
学习张雪岩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彩
  来源:九三学社德州市委会  日期: 2025-03-21

近期,九三学社德州市委会组织了《张雪岩传》线上学习活动。我跟随领学者的声音,了解了张雪岩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他是知名学者,学贯中西,一生从未停笔、不断追求民主与科学精神,为九三学社的创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在教书、办实业、从军和文字出版等领域探索着救国之路。他那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和一心报国、爱民为民之情深深触动了我、激励了我。我要向他学习,努力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的报国之志触动着我

出身寒门的张雪岩,生于现潍坊市寒亭区,5岁丧母,13岁考入潍县乐道文华书院,1916年因贫困辍学,被法国当局招募到欧洲战场修路、运粮、伐木、挖战壕、修工事,学过英语的他在欧洲战场担当起了翻译职责。1919年张雪岩回国,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浪

冲击着他年轻而火热的心灵。1930年考入金陵神学院靠半工半读学完神学院课程,1940年夏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修读一年半后转至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浪迹国外的经历使张雪岩清醒而坚定地认识到,中国要摆脱屈辱、独立自强,唤醒占人口绝大多数的3万万农民同胞是当务之急!于是,1934年8月他与孙恩三在齐鲁大学校园内创办了《田家半月报》(又名《田家》)。张雪岩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值得我们学习。我是莱州市程郭镇孟家村人,来德州创办了德州如明华韵艺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我一直深受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影响,积极向九三学社这个优秀组织和集体靠拢,不但成为了九三学社社员,而且担任了九三学社山东省委文化艺术专委会委员、社德州市委会文化艺术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通过对张雪岩事迹的学习,我更加深了对社组织的认识、对九三学社先贤的崇敬之情。今后,我一定要继承好、发扬好张雪岩等九三学社先贤的爱国精神,依托自身在德州发展的优势条件,多方位做好各项工作,以更大的成绩报效祖国。

“努力服务乡村同胞”的为民之情鼓舞着我

“努力服务乡村同胞”是《田家》的办报宗旨,“为真理说话,替正义作声;农民是国本,知识是力量”是《田家》办刊的原则。在当时的齐鲁乃至华北地区广大农村,《田家》影响甚广,发行量曾达十几万份之多,在30年代关于新旧文学的讨论中一度产生过“ 田家现象”。张雪岩殚精竭虑、节衣缩食、全身心地为《田家》操劳,撰写了大量救国拯民的文章,向政府的建言献策从未中断。近年来,在统战大家庭的支持帮助下,我带领职工在贫困乡村、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公益大讲堂1000余场、受益群众5000余人,走进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德州市沙王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演出30余场,资助5名贫困学生……《德州非遗:传统箜篌技艺让优雅民乐声飘更远》被德州市广播电视台报道,先后被德州市委统战部等单位授予“社会组织联合会双提双做先进单位”“德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德州市最受欢迎的文化消费企业”等荣誉称号,个人被九三学社德州市委会评为“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

“沟通中西文化”的创新之举激励着我

张雪岩在编辑《田家》和出版图书的同时,还创办了《田家画报》,帮助读者通过照片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教育、军事、经济,以及人民的种种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深刻感受中西文化差异。1950年1月28日,由于操劳过度,年仅49岁的张雪岩在北京逝世。全国政协为他举行了葬礼,他的夫人董谟芳曾说,张雪岩的去世使“国际上损失一个沟通中西文化的好桥梁”。作为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箜篌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先后共组织开展箜篌公益大讲堂28场,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名箜篌爱好者前来学习;在省级学术期刊《牡丹》上发表《箜篌在齐鲁大地的兴衰及存续现状》等论文,《寻回运河畔那件失落的乐器——箜篌》被德州市政协文史委收录至《运河往事》一书。多次为国外友人演出,曾在“一带一路”全球行国际文化交流(巴厘岛站)暨中印建交73周年文化交流会上现场演奏箜篌,受到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先生的亲切接见;接待来自世界13个国家的400多名外籍少年到校进行文化交流、感受箜篌的艺术魅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自九三学社德州市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基地建设以来,我结合自身技艺专业优势,潜心研究创作,到河南中牟开启箜篌寻根之旅,了解箜篌的历史渊源;挖掘整理箜篌诗句400余首并编纂成册;编撰《箜篌初级教材》,改编、移植古曲若干首;自主设计《箜篌仕女图》(剪纸)和《箜篌飞天》(盘纸)等箜篌文创产品;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筹备打造德州箜篌博物馆;培养传统箜篌技艺传承人30余人,为箜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人才保障。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研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带着箜篌、古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舞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声音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 上一篇:刘文海——临池不辍 书写人生
» 下一篇:元日运河行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39516766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