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忠 山东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造成传染病流行,对人民生命健康、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稳定具有极大危害性。近二、三十年来,传染病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一些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如AIDS和SARS;另一方面原来已被基本控制的古典传染病,又重蔓延趋势,如肺结核呈全球上升之势,因此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不能放松警惕,掉以轻心。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社会密切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和学生流动性较强的特点,自身存在着传染病流行的相关因素。同时高校是青年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人群比较集中,相互接触密切,传染病的发病率高。有报道显示,传染病是大学生因病休学、辍学的首位病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又会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恐慌,甚至还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高校传染病的防范工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常见的传染病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高校目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流感、菌痢、肝炎及肺结核。(1)流行性感冒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冒病毒传染性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流行强度与人群密集程度和流动情况密切相关,如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人群集中,加上大学生经常外出活动,极易引起流感。(2)菌痢是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也是大学生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全年均可发病,高峰为夏秋季。其流行主要与饮食有关,如学校食堂的卫生不达标或大学生在学校外的小摊小贩处用餐,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这类疾病。(3)肝炎。肝炎种类很多,在学校中以甲型、乙型肝炎较为常见。目前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的流行面非常的广,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高校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为肝炎的传播提供了传播条件。(4)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结核病在高校中主要的传染源是来自边远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加上学习负担重,营养条件较差,容易发生继发性肺结核病。发病后又延误诊治,造成更大范围的扩散。近年就发生过多起学生集体宿舍流行事件。除上述传染病外,高校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也越来越重要。艾滋病疫情形势在我国和全球异常严峻。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是最有可能受艾滋病侵害的对象之一。因此,大学生就成了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脆弱人群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二、当前高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传染病监管措施不到位甚至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虽然对学校传染病管理工作均有相应规定,但都比较笼统抽象,也无相应罚则。在这一领域仍缺乏明确、详细、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监管内容、方式和查处手段等都处在探索阶段,监管工作还不够规范,长效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如校医院或卫生保健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消毒隔离等传染病管理要求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性不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虽对学校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有强制性规定,但对违反规定者,卫生行政部门无权对其实施行政处罚,而只能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改正、警告。《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虽明确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职责和要求,但仍未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2.高校传染病监管工作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多年来,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多以饮食饮水卫生监督为重点,传染病监管工作相对薄弱。“非典”和“禽流感”期间,学校传染病监管工作一度得到相应重视,学生晨练、缺课原因登记、消毒隔离等有关制度措施相继建立,为防控“非典”和“禽流感”在校园内的流行和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非典”和“禽流感”过后,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措施未能得到长效落实,监管力度有所放松。另外,学校领导对传染病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法制意识淡薄,传染病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学生及家长、社会也未充分意识到学校传染病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未真正参与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3.高校新生来源广泛复杂,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增大。新生来自不同地区,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国际留学生,虽然入学前经过体检,但由于掌握的体检标准不一致或其他干扰因素,致使部分携带有地域特色传染病或隐性感染的同学进入校内,成为学校传染病传染源。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社会流动性强,这已经成为高校预防传染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4.居住集中,生活环境相对差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扩大招生规模,但由于后勤保障条件等限制,不少高校学生居住条件、学习、就餐、生活等环境条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卫生条件较差,导致了部分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甚至成为部分传染病的发病地区。
5.学生中存在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缺乏卫生观念。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长期不洗澡,不晒被褥,特别是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不打扫室内卫生;生活中不注意细节,习惯共饮,共餐,共用面盆,毛巾,刮须刀;不注意身体健康,如长期上网熬夜、缺少睡眠、吸烟、酗酒、缺少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营养失衡等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差,成为传染病的易感人群,造成传染病在学生中的传播和流行
6.健康教育开展效果不明显,防病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各高校虽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但由于缺乏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和健康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对健康和防病知识知还是缺乏深入的了解。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传染病基本知识,对一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缺乏了解,如很多患结核病的学生,出现症状后往往当成感冒或者其他疾病,不能及时就诊。还有一些学生即使发现患病,但由于担心退学或休学,到非专业防治机构就诊,对学校和同学隐瞒病情,以致延误治疗的同时又成为疫病传染源,造成更大范围的扩散,无形之中会对传染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另外,多数学校尚未建立起传染病控制体系以及有效的运转机制。
三、对策建议
1. 加强领导,是做好当前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关键。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是党和政府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高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同样需要党政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传染病的防治问题,必须在人力、财力、物力、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扎扎实实的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预防传染病的领导工作。
2. 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有效防控学校突发疫情。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明确职责,夯实责任,切实加强学校传染病的监测和疫情报告,才能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突发疫情发生。
3.组建传染病急控防治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学校应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特点,加强高校的传染病反应能力,组建传染病急控防治小组,制定应急预案。
4.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管理网络。为及时掌握和处理学校传染病发病情况,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管理网络非常重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学校传染病信息管理网络分为日常状态下的信息管理网络和应急状态下的信息管理网络。在应急状态下,应及时启动学校处理应急事件预案。在日常状态下,应建立卫生员工作制度,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人,及时将情况反映给学校卫生管理部门或校医院。
5.加强高校学生食堂,尤其是学校周围甚至校园内的小商小贩食品摊点的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工作。
6.认真做好大学生健康保健工作。(1)严把新生入学体检关,加强大学生传染病预防疫苗接种工作。对每年新生入学,要遵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新生入学体检工作。对不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应提出休学、退学建议;对于查体中发现符合入学条件,但又是阳性感染者的学生要进行登记,跟踪观察、随访、建立跟踪查体档案。(2)做好大学生健康保健查体和传染病发病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每年结合大学生体育达标和体质监测开展大学生特定项目的查体和毕业生查体;对已患病学生加强管理,做好隔离措施、积极施治,切实解决发病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7.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开设选修课等形式,开展合理营养、良好卫生习惯、戒烟、性知识、体育锻炼及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广大学生不断提高防病意识,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行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