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关于提高通信行业第二代身份证应用水平的建议
   
关于提高通信行业第二代身份证应用水平的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2-05-12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济宁市委主委殷允岭说:

 

由于一代身份证防伪性能差,易仿造等缺点,利用他人身份证,假冒身份证进行诈骗的恶意欠费事件层出不穷,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不良消费者累计拖欠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的手机话费额已达160多亿元。随着二代居民身份证全国范围内换发,居民二代身份证的安全性更加提高,除以肉眼识别以外,还可以通过机器识别身份证的真伪。这样大大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安全可靠性,将大大减少通信行业信用欺诈损失。前期我们对我市通信行业第二代身份证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身份证验证过程简单,仍然依靠肉眼检验,仅仅用于复印,没有体现出二代身份证信息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二是没有与公安部门证照数据库进行联网,无法实时验证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存在欺骗隐患。

 

三是不能把身份证内存储的客户姓名、身份证号码、头像、住址等信息自动转换为数据库记录,全靠手工录入,工作效率低,延长客户排队时间,客户满意度不高。

 

四是没有严格把关身份证使用情况,因而无法实现所有手机卡实名制,导致很多手机卡被不法分子滥用,发不良短信欺骗公众。

 

为了确保济宁通信行业第二代身份证合理使用,保证客户身份正确,杜绝假冒身份证,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管理,通过对部分营业厅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剖析,我们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一、实施双重验证。

 

身份真伪通过视读和机读双重验证,确保用户身份真实、准确;可以做到准确掌握客户信息;大大减轻营业人员工作量;有效地过滤以前持恶意欺诈现象,等于堵住管理与登记上的许多漏洞。

 

二、实现客户个人信息瞬间电子录入。

 

直接将用户名称、身份证号码等用户信息直接读入系统,免去手工操作,提高录入速度和准确性;并解决了业务人员手工录入速度慢、生僻字难以录入等操作上的问题;对广大消费者,不必再填写复杂表格;减少客户业务办理时等待时间;避免了他人借用身份证或复印件进行恶意活动,出现追查时也较易分清问题责任者。

 

三、进行电子化管理,优化工作流程。

 

将把客户头像、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自动转换为数据库记录;,免去目前保留身份证复印件等环节,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四、方便申请人记录查询。

 

通过局域网线路将客户身份证信息上传到客户资料中心,与库里的客户信息进行对比查询,如果查询到库中无该客户记录,同时身份核实无误,对此客户执行新开户办理业务登记;如果查询到库中有该客户记录,且客户状态正常,则执行有效客户新增业务登记;如果查询到该客户为库中“黑名单”人员,则发出警报,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实现缴费、信用管理、防欺诈、统一客户资料管理等系统独立建设。应用客户身份证全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可有效地解决管理弊端,使数据库与身份证信息准确;数据成为催款、追查欠费、客户服务等颇具价值的基础资料,实现了客户电子化管理。信息管理部门借助“客户身份证自动采集设备 + 电子数据库”的方式对营业流程进行改造,从而对开户、服务、建库、追讨欠费、预防欺诈等关键性环节实施一劳永逸的立体化管理。

 

六、严格把关身份证使用情况,实现所有手机卡实名制。

 

只有进一步加强通信营业厅管理工作和对营业厅实名登记制的落实,才能避免匿名或假名手机卡的滥用,杜绝很多手机卡被不法分子滥用,以短信形式欺骗公众。

 

七、增加二代身份证指纹信息验证功能,确保信息更加准确。

 

20111024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议案的说明。草案规定: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国家机关以及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可以通过机读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同一性认定,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防范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以及伪造、变更居民身份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并在金融机构清理问题账户、落实存款实名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国家机关以及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也可以通过为登记指纹信息的持证人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服务等方式,引导、鼓励公民自愿登记指纹信息,缩短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的周期。

 

   
« 上一篇:关于政府部门公开公示“三公经费”的建议
» 下一篇:提高内儿科医疗人员诊疗水平的建议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32180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