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泰山学者、青医附院 副院长董蒨
出生于1963年的董蒨曾创下很多纪录:29岁,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胰胆合流异常致癌机制新假说,引起轰动;32岁,破格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国内小儿外科界及山东省医学界最年轻的正教授;34岁,被提拔为副院长,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省直医院副院长之一。他主持研究3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连续6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终审评委,他主编的《小儿肝胆外科学》、《小儿肿瘤外科学》成为中国小儿肝胆外科奠基之作……
光环会把一个无能之人托得虚高,也会把一个有识之士异化。而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个没有任何修饰的、最真实董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光环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与恒久的坚持。
渴望成长,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
在孩提时代,董蒨就立下志向:长大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并且要当一名顶尖的好医生!时光荏苒,一晃过去了半个世纪,他一直前进,从未停歇。
1984年,董蒨从青岛医学院毕业并留院工作,端上了人人都羡慕的“铁饭碗”。但是,他渴望成长,渴望蜕变,工作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型研究生的硕、博连读。
导师叫金百祥,当时中国仅有的三位小儿外科博士生导师之一,教学极其严谨。董蒨入学后不久,金百祥安排他当住院总,让他接受高强度的临床锻炼。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是贪玩的年龄,但董蒨却过上“暗无天日”的生活——除了睡觉,其它时间全泡在病房里;除了工作,生活里没有别的内容!有一天晚上,他连续做了4台阑尾炎手术;有一天下班时,他刚做完一个肠套叠空气灌肠治疗,还没等作完,第二个,第三个……一个接一个患儿接踵而至,等第七个空气灌肠治疗结束,已经东方发白。
整整三年,董蒨都在这种高强度的环境中工作。1989年,国家教委推出“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董蒨凭其出色的表现入选中国第一批联合培养留学生,东渡扶桑。
当时,董蒨的专攻方向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癌变机制的研究”。要找到癌变机制,首先进行动物实验,即从一种巨毒化工原料中提纯致癌物质,然后注射到动物身上,进行动物的模拟癌变机制的研究。董蒨知道,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是高危的,但他憋着一股劲儿——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处于国际最前沿,如果自己在研究出得新突破,不仅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更是造福全人类!他起早贪晚,经常戴着防毒面罩在实验室忙碌。在这样的高危环境中坚持了一年,课题有了惊人的进展——他提出的“胰胆合流异常胆道癌变机制的新假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尤其在1996年第一届国际消化道癌大会上,董蒨作为唯一的一位中国的特邀专家就他提出的新假说作特别演讲,得到一致好评,该项研究成果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暗无天日的忙碌,剧毒的高危工作环境,不是每个人都乐于承受和面对的。董蒨从不抱怨,甚至感谢这些经历:“在上海读研经历的3年强化培训,迅速提升了我的临床综合技能;在日本搞科研的经历,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切体会到科研的乐趣。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许,正因为拥有这样的心态,他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得到的太多,唯有不懈努力
采访中,董蒨不愿意提那些耀眼的荣誉。他说:“我怕太多的赞誉使自己停滞不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永远保持起跑状态,直到生命老去,我无法工作的那一天。”
但关于科研成果,他反而愿意多说。
前不久,他的一项关于小儿肿瘤的科研课题获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这是青医附院、青岛大学第一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此外,一部由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多国专家合写的德文版《CT扫描技术和应用》出版,董蒨作为中国唯一应邀的专家撰写了“CT扫描在小儿肝脏肿瘤中的应用”,共计两万多字。早在2005年1月,董蒨主编、北京大学李龙教授和复旦大学肖现民教授副主编的《小儿肝胆外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董蒨主编、重庆医科大学金先庆教授和复旦大学高解春教授副主编的《小儿肿瘤外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这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董蒨倾注了无限心血,但他却只字不提自己的付出,把话峰转至帮助过他的同仁:“客观地说,我们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不在同一梯队。几位在学术界威望极高的大专家屈居副主编甘当绿叶,他们对我的无私帮助让我诚惶诚恐。我尤其感谢这些年来黄婉芬教授、江布先教授以及科主任们、同事们、我教过的同学们给予我的无私支持和帮助……”
董蒨在小儿肝胆、肿瘤领域的实力不容置疑。日本小儿肝胆外科水平世界领先,董蒨从日本学成归来后潜心钻研十几年,成功救治许多重症患儿,慕名来求治者遍布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笔者几年前曾采访过一位来自深圳的肝母细胞瘤患儿家长,对方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深圳的医生告诉我们,不用迷信大城市、名医院,去青岛找董蒨,他很厉害的!”
董蒨还是中国小儿外科学肝胆外科组组长,在这个领域获得三项国家自然基金。尽管他已经站到专业领域的最前沿,但仍然保持着一如既往的谦虚、谨慎。在采访中,董蒨由衷地对笔者说:“我得到的太多了,我常常觉得自己做得没那么好,就怕自己名不副实,所以从来不敢有半点懈怠。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对得起那些信任和帮助过我的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前不久,笔者到脑科医院重症室采访一车祸重伤的女童。神经外科医生兰小磊和董蒨成功合作将其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谈到这次救治,兰小磊感慨万千:“不近距离接触,真不知道董院长人这么好!”
一个“好”字,囊括了太多内容:晚上八点多,董蒨接到电话从家中紧急赶来,没有片刻耽搁;手术台上,他技术精湛,干净又利落;每天上班前、下班后,他都会抽时间到监护室亲自查房,直到患儿脱离生命危险;他处处替别人着想,不愿意给人添麻烦,没有半点架子……
是的,远看只是雾里看花,近距离了解才最为真实。
成都一位叫康怀宇的律师,在他公开出版的《刑事主观事实证明问题研究》一书中这样写道:“把这本书献给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董蒨教授。董教授成功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手术,挽救了我儿子的生命。如果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我,没有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原来,康怀宇的儿子出生不到一岁就发现巨大肝脏肿瘤,去过多家大医院,认为只有肝移植才是出路,而唯一能捐肝的,就是身形单薄的妻子。绝望中的一家人辗转找到董蒨,董蒨完美地给孩子切下巨瘤——不必换肝,罪少遭了,钱少花了,孩子也保住了。大恩大德无以回报,康怀宇只能把它写在书里,让更多的人看到。
董蒨救了数不清的孩子,但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自1997年担任副院长以来,他一直主抓科研工作。他自己率先士卒搞科研,还着力在全院营建浓郁的科研氛围。十年磨一剑,近几年来,科研成果从数量到质量,一次次突破,一次次飞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忆帮大家申请课题,尤其是儿科学博士点的申报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董蒨不禁心潮起伏,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摸着良心做事,每天醒来都是踏实的一天,这就很好。”说完这句话,他放松地坐进沙发里。
成功,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董蒨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态度成就人生的高度,积极向上的态度是成功路上最重要的基石。
(半岛都市报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