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种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2-10-23

刘集党支部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保存了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由农村党组织传播、使用和保存的珍贵文献,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在刘集人的眼中,当年共产主义的火种传播之快,是与“大胡子”——马克思分不开的,《宣言》是革命的火种,为之家乡感到荣耀。

 

我的祖籍是山东省广饶县西营乡(现合并至大王镇)距大王镇刘集村约十余公里。

 

2012830(农历七月十五),我回家乡为爷爷、奶奶祭扫,我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与老人家的感情挚深。爷爷随渤海军区调动,转至德州地方工作,我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接受的革命传统教育较多,自从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一书在我的家乡被珍藏下来,我就萌生了去参观的想法。

 

次日,一大早到了刘集村,我是在淡季唯一的一位参观者,工作人员因为我一个人参观尚数首例,不愿单独开馆,工作人员了解到我是一名外地人及我的愿望后,破例为我一人单独开馆,讲解员为我讲述当年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宣言》的译者——陈望道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该书问世以来,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1919年冬,受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之托,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经李汉俊校阅、陈独秀审定之后,于19208月第一次在上海出版。从仿真影印的《共产党宣言》可以看出,19208月的第一版曾出现错版印刷的现象,封面印刷时将“共产党宣言”印成了“共党产宣言”,而19209月的第二版则改正了这一错误。

 

该书初版面世后很快售罄,当年9月即进行重印,纠正了封面排版上的错误。据悉,陈望道译本为竖排平装,五号铅印,内文共56页,每页11行,每行36字,每页标“共产党宣言”眉题,文中部分专用名词后注有英文供参照。封面标注“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作者标注为“马格斯、安格而斯合著”、“陈望道译”。当时,这本小册子的定价为“大洋一角”。

 

从上海图书馆馆藏原本来看,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初版,既没有精美装帧,也没有采用优质纸张,但在那个时代却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革命者前行。毛泽东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就包括其在1920年夏秋读到的《共产党宣言》。

 

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

 

 1925年腊月的一天,一个身穿藏青色长袍的青年风尘仆仆地赶回刘集村。这个人就是刘子久(原名刘俊才),在济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外求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进步的革命思想,1924年在王尽美、王翔千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刘集村第一名共产党员。 

 

这年春节期间,刘子久常到堂兄刘良才家交流对时局和时事的看法,发现志同道合,刘子久就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刘良才又发展村里的青年人刘英才、刘洪才等入党,革命的火种在这个村暗暗传播。

 

1925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在刘良才家,中共刘集支部宣告成立,刘良才任书记,刘英才、刘洪才任委员。这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从此,革命之火就越燃越旺,直到点亮鲁北这片广袤的天地。

 

刘良才和刘英才等人经常以走亲访友、外出做木工或讨账还债为名,在刘集、菜园、吕家等当地村庄秘密发展党组织。到1927年,延集、菜园、封庙等村都建立了党支部。在山东省委的指导下,又以刘集党支部为基础成立了中共广饶特别支部,刘良才任书记,活动地点仍设在刘集村。

 

刘集支部成立后,又成立了农民协会,将全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从1926年起,刘集党支部连续举办了三个冬春的农民夜校。夜校平时以学文化为主,主讲刘英才、刘洪才常常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向大家传授革命道理。在这里,部分村民逐渐接受了新思想,先后发展成为党员。刘集支部逐渐发展成为我党在山东省北部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活动中心。

 

广饶特支根据上级指示,结合实际情况着手发展自己的武装。他们选派干部培养自己的队伍,同时还抓紧时间争取和改造红枪会。经过说服教育,我们的党组织将当地红枪会变成了党领导下的武装组织。

 

争取到这支武装后,广饶特支就放开手脚搞活动。从1928年到1930年,党组织领导群众先后开展了针对地主劣绅的“觅汉增资”、“吃坡”斗争,以及针对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的“砸木行”等斗争,将这一带革命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宣言》的由来与传播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会见斯诺,提到自己最早接触马列主义,是在1920年夏秋读到的3部启蒙读物,其中一本就是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75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找到《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本首译者陈望道先生,问是否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他想再看一眼。陈望道先生看着周总理期望的眼神,无奈地摇了摇头。

 

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在山东省北部这个叫刘集的小村庄,一位名叫刘世厚的老党员,将自己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那本薄薄的小册子交给了广饶县博物馆。那本小册子就是周总理要找的《共产党宣言》。

 

1926年春节前夕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夫妻延伯真和刘雨辉行走在乡间坑坑洼洼的小道上。就是这次回乡,刘雨辉带回的一本小册子就是《共产党宣言》。据刘雨辉的女儿延桂宁回忆,当时这本书是延伯真和刘雨辉从济南党组织负责青年工作的张葆臣那儿得到的,回家探亲时带回家乡来,就把这本书留在了刘集支部。

 

那一年,刘良才成立了农民协会,将农民团结起来,在自己家里创办的夜校天天阅读《共产党宣言》,逐字逐句地研究,经常召集党员来家里学习。他说:“共产党主张共产,就是消灭贫穷,将来奔向共产主义。”他指着《共产党宣言》封面说:“这个‘大胡子’叫马格斯(编者注:现译为马克思),跟一个叫安格尔斯(编者注:现译为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这些道理都是他在这本书里写的。”

 

1930年到1931年,随着广饶革命形势的日趋恶化,刘集的革命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党员们销毁了大量文件和书籍,唯独那本《共产党宣言》没舍得烧毁,幸运地保存下来。

 

刘良才身份暴露后,组织决定调他到潍县。19312月,刘良才临行前将这本《共产党宣言》郑重地交给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嘱咐他一定要好好保存。19328月博兴农民暴动失败,刘考文预感到自己会被捕,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了忠厚老实、不太被敌人注意的党员刘世厚,并告诉他:“这本书务必保存好,它比我们的生命都重要啊!”不久,刘考文被捕入狱,全家被抄。第二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良才在潍县白浪河边英勇就义。而那本《共产党宣言》安然无恙地保存在老党员刘世厚手中。

 

 刘世厚深深知道这本书意义重大,他用油布一层层将书包好,有时藏在粮仓里,有时藏在地窖下,最后把它藏到自家房屋的雀眼里。那年日军火烧刘集时,刘世厚与村民已经逃出村外,突然想起藏在“雀眼”里的那本《共产党宣言》,当即潜回村里,在敌人还没有完全撤离的情况下,穿过呛人的烟雾,从“雀眼”里掏出那本珍贵的革命圣书。

 

从此,这本书再也没离开过刘世厚。直到1975年县里征集文物时,84岁高龄的刘世厚才将这本《共产党宣言》恋恋不舍地献给广饶县历史博物馆。这本书就是1920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第一个版本,目前这种版本全国只存4本,唯有这一本是在农民中流传、使用和保存下来的。这本书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豪杰之乡,将军之乡

 

展厅里边悬挂着许多当时的英雄人物及先烈们的照片和留下的遗物。

 

“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屈”——的革命烈士李耘生(19051932)  原名李殿龙,曾用名李立章、李涤尘。广饶县西李村人。李耘生任南京特委书记,由于叛徒出卖,身份暴露,被捕入狱,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7岁。

 

抗日战争时期

 

193813,日本侵略军1000余人侵占广饶城,大王人民积极投身抗战洪流,在延集村建立了广饶第一支抗日武装——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九支队,打响了反击日寇的第一枪,大批爱国志士奋勇争先、英勇杀敌,涌现出了吕乙亭、任天纵、刘百贞、丁莱夫等抗日英雄,刘集村、延集村分别被誉为益()、寿()、临()、广()四边地区的“小莫斯科”、“小延安”。

 

丁莱夫,高卜纸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少将军衔。

 

耿子甫(19221968)  学名耿树信,排行老五,人们称呼耿老五。广饶县耿集村人,19406月,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广饶四大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我爷爷的姨表弟。他是一名英勇善战的人物,在当地很有名气,小时候经常听到爷爷说起一些随耿子甫打游击的故事。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干部部科长、中央军委炮兵干部部一级助理员、总参谋部炮兵干部部部长、总后勤部直工部部长等职。19685月遭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去世,19759月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黄埔军校于19245月成立,当时第一期学员山东籍的共有8人,我们大王镇就有3名,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抗日名将:

 

李玉堂,大王桥人,国民党,海南防卫副总司令兼32军军长,中将军衔。       

 

李延年,1900,大王桥人,国民党,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6兵团司令官,中将军衔。

 

李殿春,1901,西李庄人,国民党,参加过东征、北伐和抗战,少将军衔。 

 

他们在国民革命军抗日的正面战场上,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同志,19478月曾经来到广饶县陈官村、邓家村召开军事会议,传达军事作战命令。

 

为了解放全中国,大王镇人民又一次踏上远征的道路,积极送儿女参加革命队伍,出现了许多母送儿、妻送夫、一门九英等感人故事,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发展生产,奋勇支前,成为了山东著名的“乌克兰”,要粮有粮,要人有人,“毁家纾难、支援前线”,在支前、土改运动和打击还乡团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

 

 张太恒,东张庄村人,1948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济南军区原司令员,上将军衔,参加过多处解放战争和守卫祖国边疆的战斗,屡立战功,成绩卓越。

 

“一门九英”为表彰封庙村任芳亭一家叔侄9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的事迹,四边县政府向其赠送了“一门九英”光荣匾。

 

194612月,全县召开了万人大会,组织大参军,全镇广泛开展了“反蒋保田”和“拥党立功”活动,有1000余人“翻身不忘本,参军报党恩”踊跃参军。

 

解放前,我家也是一个革命家庭,1940年我的爷爷——朱子修,开始为八路军送情报、送给养,1942年正式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连职干部,奶奶在家给八路军摊煎饼,我家成为八路军的联络站和给养站。当年摊煎饼用的炊具,我小时候曾经也看见过,爷爷和奶奶也给我讲过战争年代为我八路军工作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

 

据不完全统计,自春秋至清末,在广饶县生长的历代知名兵学人物167人,其中将军64人,武职名士45人,武进士、武举人58人。民国时期授衔将军27人,黄埔军校生38人,其它高等军校生9人。新中国成立后,被授衔的将军及军、师职以上的高级军事干部57人,在广饶活动过的外籍将领18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宣言》是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播撒和燃起,使革命的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及全国人民的顽强斗争精神,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九三学社德州市委三支社委员  朱黎明)

 

   
« 上一篇:
» 下一篇:德州扒鸡文化三字经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63802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