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莱州湾增养殖区环境污染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莱州湾增养殖区环境污染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2-12-26

九三学社社员、青岛市崂山区政协委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徐兴永说:

 

莱州湾是我国主要贝类养殖基地,但近年来随着该地区海洋化工产业和近海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莱州湾增养殖区污染日趋严重,养殖产量锐减,突出表现在:

 

一是富营养化严重。莱州湾近海目前已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海水中无机氮、油类、无机磷等有害物质的综合指数已高达0.92,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溶解无机氮、总磷和活性磷酸盐,其中,总氮和总磷污染较重,尤其是春季富营养指数最高值达6.03,有机污染指数最高值为5.41,污染程度达到最高级5级。局部水域氮磷负荷加大,海水透明度下降,富营养化加重,引发赤潮等自然灾害,导致养殖生物的大量死亡,影响了近岸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二是重金属污染严重。近年来莱州湾沿岸地区养殖贝类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其中生物体内镉含量的超标率达到50%,已给区域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影响到海水养殖产品安全。

 

三是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严重影响近海生态环境。莱州市是我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部分企业粗加工后的地下卤水直接排入近海,改变了近海水体盐度和其他生化环境,导致部分近岸区域贝类绝产。生活污水中产生的铁和锰等氢氧化物悬浮物引起的浑浊度增加,造成水体对太阳辐射接受量降低,由此导致水体初级生产力下降。

 

四是不合理的围涂造地、海洋倾废使莱州湾海域自然地形地貌、底质分布和潮流发生改变,近岸海域生物种类减少,海洋和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近5年来,莱州湾地区围填海面积达上百平方公里,最远处距离原海岸线达6公里。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技术研究,围填海面积大、围填速度快,未全面考虑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规律,近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莱州湾属半封闭性海湾,海水自身交换能力较弱,大量固体废弃物入海,改变了莱州湾原有水域的生态平衡,迫使鱼、虾和贝类等底栖生物离开,使传统渔业资源受到破坏。

 

五是养殖对象单一导致了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自身调节能力减弱。莱州湾养殖区内生物组成简单,养殖区主要以贝类为主,养殖水域整个生态系统的营养层次贫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或受阻或某些环节被切断,正常的食物链也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结构不合理使作用发挥不明显。

 

六是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对局部海域生态环境的污染逐渐增大。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导致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大,池水恶化,迫使注排水频率加大,污染的池水排入近海,污染的海水又重新注入池内,引起池水污染,形成恶性循环。莱州湾大规模的水产品养殖,使水产苗种种质退化,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下降。由于养殖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滞后,致使水域营养指标升高,下层水体贫氧,底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升高,海水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环境呈现明显的局部退化。当养殖污水排放导致附近海域赤潮发生时,由于浮游植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造成海水pH值升高,赤潮生物的内毒索和外毒素,以及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其尸体在分解过程中造成的水质污染,导致自身污染加剧。

 

为此建议:

 

一、建立莱州湾增养殖区水质监测网。完善莱州湾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加快莱州湾近海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莱州湾是半封闭的港湾,应按照确定的海域功能,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陆源污染物排海监测监控能力;建立近海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陆海环境监测数据统筹分析评价,提升莱州湾近海污染的监控能力。

 

二、改善海水养殖环境。采用投放人工渔礁、营造海底森林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涵养生物资源;选择生态系统稳定、物流和能流平衡的水域,开展生态养殖。设计现代养殖工程设施,实施养殖良种生态工程化养殖,有效地控制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因养殖活动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选择优势品种,优化养殖结构。选择适宜养殖的优势种类,合理布局养殖密度,采取多样的养殖方式,形成全方位的综合养殖格局,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建立动植物复合养殖系统,实现生态工程化养殖。根据海域环境容纳量,合理布局养殖规模,改善和优化养殖水域环境,控制或减少病原。

 

 

 

   
« 上一篇:关于规范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建议
» 下一篇:关于治理我国海岸带建设性破坏的建议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20794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