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骨伤医院副主任医师、九三学社社员王雨青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计划生育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
一是农村大量青壮年通过升学、就业、打工等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向城市转移,进城以后一般都不会再回到农村。
二是由于农业生产效益偏低,使得农民纷纷流向城市,最终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
三是近年来尽管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也不能阻止年轻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四是由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田地耕种,离家远的坡地和旱地则撂荒。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使得我国的农业劳动力也面临着后备力量潜在缺失,老龄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较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由于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民不能真正在城市生根,他们仍要保留自己的土地作为生存保障,因而很难将分散于众多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有效的集中,实行规模经营。新农村建设急需把高素质人才吸引到农村来,现代化农业需要懂技术、会管理、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人才。为此建议:
1、国家应鼓励、支持、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与支持,营造留住农村人才的有利环境。
2、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对人工的依赖程度。继续完善和提高国家的农机具购置补贴。
3、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金融和保险等领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减轻农民的务农难度,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4、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和鼓励条件允许的地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