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青岛科技大学直属支社主委李少香说:
虽然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具体实践操作中还是面临着一些问题。
1. 自主创业环境不佳,缺少具体的政策措施。
2、资金短缺、融资难是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人员反映的首要难题。由于当前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是参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执行,农民工缺少担保和抵押,又无金融服务组织牵线搭桥,加之贷款手续复杂,成本高,许多金融机构也出于风险规避心理,并不愿意把资金贷给前程未卜、缺乏担保的返乡创业者,因此资金筹集仍是阻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最大障碍。
3、缺乏为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高效服务的平台
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要辗转多个部门,加之目前农村乡镇开发的经济园区建设的标准不高,市场体系不完善,成为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障碍。
4、土地缺乏,扩张难,制约着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用地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土地的用途和审批有严格要求,《土地承包法》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这些都与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利用效益的现实要求不适应;二是人际关系难协调,由于近年来种田收入不断提高,进城务工难度加大等原因,很多农民把土地当命根子,认为有土地也就有退路,宁可土地荒芜也不愿流转。
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建议
1、创建农民工创业孵化器——促使农民工快速实现创业的最佳路径
政府部门或鼓励有实力的机构、企业或个人创建农民工创业孵化器。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同时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用地问题。
孵化器可实行项目+创业人=公司模式,实行房租水电减免,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提供食宿、办公等配套服务及其检测平台,培训教育等全方位服务。
2、进一步完善落实政府扶持政策,优化自主创业环境
在工商登记、资金、技术、税费、创业培训、人员招聘、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提供工商、税务登记、土地使用等手续办理的“绿色通道”,使农民工返乡创业建厂办证方便、快捷,尤其要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财政和税收支持力度。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要结合实际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要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农民工发展变化情况,优化农民工自主创业环境。
3、保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资金要到位。
一是加大信贷扶持,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实力,引导其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信贷支持同时缩减贷款手续与成本。二是扩大小额信贷扶持范围,把原来不属于小额信贷扶持对象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纳入扶持范围,对农民工务工能人返乡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政府应给予贴息贷款。三是政府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在使用方面应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倾斜,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和成功率。
4、创建完善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要建立县、乡、村返乡农民工创业三级服务体系。县级应该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劳动、农业、教育、土管、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乡、村应该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工作站,鼓励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有关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网络。二是要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广泛宣传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报道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好典型、好经验,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要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信息服务,及时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发布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类市场信息。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创业信息、信贷咨询等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创业服务网络,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组织推动作用,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负责,加强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涉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5、加强对返乡农民的创业辅导和培训
要多渠道筹措返乡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对部分失业保险有节余的地方,可适当调节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辅导、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要整合各部门的培训资源,拓宽培训范围,开展有特色的种养培训、用工定向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对参加培训的返乡农民要给予培训食宿补贴。积极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和信息服务,帮助他们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掌握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提升创业者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激发创业热情,逐步实现自主创业,培养一批创业带头人。要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功能,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村,深入到乡村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送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