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宾虹先生雁荡山水册》有感
最早读到黄宾虹先生的画是在70年代初,记得当时看到先生所作的一幅《深山夜雨图》,画面所呈现的沉厚高古、浓黑幽深、萧瑟静寂的景色深深地打动、震撼了我,这也是我今后认识和学习黄宾虹先生绘画的一个起点。
前天,我案头上又新添了一本方方正正、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黄宾虹雁荡山水册》,开本虽小,但甚雅致,我读了又读。
《雁荡山水册》取材于画家浙南写生旧稿,作于羁留北京期间,先生时年七十七岁,藏主香港缘山堂黄居素,册凡十二页,每页均有所本,又是与实景不同的高度的抽象,从中可见先生独到的审美精神与笔墨特点。黄宾虹的绘画一生,可以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五十岁以前,致力于传统学习;中期是五十岁至七十岁,深入山川,师法造化;晚期是七十岁以后,在艺术上作出卓越的创造;尤其在八十岁以后绘画风格体韵遒劲,兴会淋漓,干裂秋风,浑厚华滋。先生晚年在绘画成就上,集中一点来说,就是在墨法与水法上的成就,他的早期山水,自少至五十岁,曾认真临摹了古代的优秀大家作品,初攻沈石田、董香光、查梅壑,继攻邹衣白、恽香山、青溪、石溪,再攻元季四大家宋之马夏、二米、董巨,以及五季之荆关,唐代之王李,兼综并蓄,旁收博采。他研习传统绘画50年,直到晚年还时常临摹前人作品。宾虹先生重视师古人,同时更重视师造化。对于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然师造化必先师古人”。《雁荡山水册》是黄宾虹先生七十多岁时的作品,也是他晚期作品代表。1937年黄宾虹先生由上海迁居北平(今北京),这期间他闭门谢客,读书,作画,著述;他在《八十自叙》中谈到:“优居燕市将十年,谢绝酬应,惟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这一时期的作品,所画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泼墨、宿墨、破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大气磅礴,此一时期是他艺术创造时期。如画册中先生所画《雁荡峡门潭》,此幅画属柔美沉静一路,画幅不大,画得轻松自在,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超凡脱俗,自然天成,可谓是逸品;画面先用湿墨勾勒,再用干墨与湿墨点染、皴擦,再敷以浅降色彩,最后再用深墨提醒,使得画面色墨交融,湿干并济,浑厚华滋,构图平实不作奇峭之状。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种清净超逸的境界,山色幽深杳冥,林木簇簇中飘逸着氤氲之气,石后树下有一亭阁,两客对坐谈诗,他们远离尘嚣,与山林为伴,浸淫于山林气息之中,悠然陶然。平常之景,画出了不平常之美。黄宾虹先生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清净无为、清心寡欲、摆脱尘世之烦扰的一种境界。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水静犹明,何况精神。”人只有在静时才能所悟、所思,才能除杂念、澄清胸怀,也就是宾虹先生所说:“澄怀观化须于静处求之”。
宾虹先生之所以成为我国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除了其作品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外,主要是人品、学识更为人景仰:先生毕生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传统文化,文学、诗歌、书法、篆刻无所不精;先生师古人、师造化,更重人品,所以作品之优绌、品位之高低是由作者主观精神、思想情感甚至包括品质、学问等决定,这些都属于绘画创作的主体因素,品位之高低就是由此而决定的,正如宾虹先生所言:“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技能,讲书画更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上。”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作品,好的人品要有好的道德修养,他常说:“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修养,明其道不讲其功,虽其生平安淡泊,寂寂无闻,处世不见,知而不悔。”一个画家如不计名利得失,超然于物外,安于寂寞,顺于自然,其作品就没有迎合之心,就不勉强,这样的画品才高。所以要读懂黄宾虹先生的画就要“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生机,饱游饫看,冥思遐想,穷年累月,胸中自具神奇,造化自为我有;是师法造化,不徒为技术之事,尤为修养人格之终身课业;然后不求气韵而气韵自至,不求成法而法在其中”。此乃画道也。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 戴金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