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天地 » 九三文苑 » 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
   
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5-09-30


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的初秋时节,我们奔向了千里之外的井冈山,开始了红色教育之旅。在南下奔驰的火车上,那些耳熟能详的井冈山会师、八角楼上的灯光、朱德的扁担、井冈翠竹、杜鹃山、闪闪的红星等从小就印在脑海深处的记忆像打开了闸门一样纷纷涌现出来。这些都是课本里、影视作品中的井冈山,真实的井冈山究竟什么样?带着向往,带着好奇,来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学院的课堂上,在室外教学的现场,我们身着红军服,亲身感受井冈山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辉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到在那个特殊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感受井冈山的一草一木。

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这是朱德总司令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亲题写。作为走过千山万水的朱总司令称之为“天下第一山”,绝不是指它的险峻、奇特,而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星星之火,为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夺取全国政权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干部。据悉,从井冈山走出的元帅朱德、林彪、陈毅、罗荣桓、彭德怀,大将有粟裕、黄克诚、谭政上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赖传珠邓华、朱良才、杨至诚、杨得志、赵尔陆、 肖克不算一些解放后从部队转业到各级党政领导岗位上没有授衔的将领,如毛泽东谭震林、滕代远、何长工等。可以说,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我们党在幼年时期,特别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休的重要场所。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这里,经过积极争取,得到山大王袁文才、王佐的接纳,才得以在井冈山休养调整。在这里,毛泽东建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作战十六字诀;在这里毛泽东给红军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铁的纪律为形成鱼水情一样的干群关系打下了基础;在这里,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

井冈山是红色文化发源地。当年怀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人、进步青年,有的是留归来的如朱德、何长工,有的是毕业名牌大学,如曾志等,有的是教员、有的是新闻工作者,舍弃优越的条件,来到穷山沟,正是他们在当年井冈山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里,和井冈山军民一起创造了井冈山文化。毛泽东先后写了三首有关井冈山的词作,如1928年秋写的《西江月 井冈山》,还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为革命指引了航向。朱德、彭德怀、陈毅、肖克等老一辈革命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在井冈山的大街小巷、酒楼茶馆不时听到《十送红军》、《映山红》、《请茶歌》优美动听的红色歌曲。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碑林中,开国元勋、著名将帅、文化名人的书法题词蔚为大观,各领风骚。池煜华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她二十三岁时结婚,婚后三天丈夫就离家当了红军,此后再也没有了音讯。她七十多年来如一日,每天对着丈夫结婚时给她买的一面镜子梳头,尽管青丝变白发,政府给她颁发了烈士家属证书,但她相信丈夫依然健在,终生没有再婚,她每天给丈夫写日记,到门口盼望丈夫归来,真是望眼欲穿。在井冈山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井冈山是一座英雄的山。青山有幸埋忠骨,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坚持斗争两年四个月的时间里,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战斗无数,死亡将士4.8万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5744人,红军早期杰出将领王尔琢、伍若兰、卢德铭等壮烈牺牲时才20多岁,可以说井冈山的土地浸透了烈士的鲜血。井冈山雕塑园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人物雕塑园,由萧克将军题写园标。耸立着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19尊雕像。这些雕像真实地记录了井冈山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形象地再现了领导人物当年的英姿。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黄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楼、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蒋坪革命旧址群,凭吊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小井冈山红军烈士墓,亲自体验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思想上深受触动,心灵上受到一次洗礼。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黄仲芳教授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能在这里点燃星星之火,靠的是井冈山精神,那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今天,无论是我们党和国家,还是每一个人,想要干成事业,取得成就,仍然需要发扬一种精神,坚定一种理想信念。

我们相信,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照亮我们未来前行的路。

                                   

                                                             (九三学社德州市委  戴连强)


   
« 上一篇:亲近黄土地 走进百姓心
» 下一篇:美丽的小城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38857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