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用嗜书如命来形容。从战争时期,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各类书报,并有专人管理,多次转移,到解放后,藏书达到了几万册,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鲁迅的全集外,还有《永乐大典》、《四部备要》、《万有文库》、《古今图书集成》等等,而且,他还经常要求工作人员向图书馆替他借书。他还拥有编号为第一号的北京图书馆借书证。不仅是读书数量多,毛泽东读书的涉猎范围也十分广泛,他常常说“人的知识面要宽些”,从这本书的目录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外国,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各个方面都广泛阅读。而且就单独的门类来看,也是钻研颇深,比如宗教类,不仅读佛教经典,《六祖坛经》读过多次,而且也读《圣经》,对各种宗教的经典读物都有认真的研读。我读了这本书后,对其中《从<实践论>谈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文感触颇深:
在中国哲学史上,自先秦的孔墨开始,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知行学说。特别是宋明理学,对这一问题曾经反复论证。朱嘉主张“知先行后”说;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说;王船山提倡“行先知后”,“知行相资”说。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研读过一些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对朱熹和王阳明尤为钦服。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一方面强调“行动”和“奋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类之有革命,有进步,有改过之精神,则全力新知识之指导而活动者也。”这就与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观点相当接近。同时,王阳明提出行是知的尺度,对青年毛泽东确立“重在行事”的观点和发挥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字面上看,《实践论》并没有征引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著作和言论,但字里行间却明显地看得出它批判和继承古代知行学说的痕迹。
五四运动以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开始从思辨的领域转而面向实际。他曾经说:“无论什么事有一种‘理论’,没有一种‘运动’继起,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能实现出来的。”他所领导的新民学会一开始就 把“真心求学,实意做事”作为选择会员的标准。事实表明,他那时在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上,已逐渐把重点转移到“行”或“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上来。1920—1921 年,毛泽东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积极参加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在以后的长期斗争中,他一贯强调从实际出发,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倾向。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就是联系中国革命的实践,把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高到思想研究上,提高到认识论和辩证法上来总结。
一部不朽著作的背后, 往往深藏着一段痛苦的历史。毛泽东曾受到过错误路线的压制排挤,被贬职靠边站过。当时随着“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一些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诩的人鼓吹“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 指责毛泽东的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右倾机会主义”等等,最终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造成重大的损失。直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改变了中央的错误领导, 确立他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才使党和红军有了转机。毛泽东为了批判“左”倾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凡是在延安能找到的马列哲学著作和有关读物,毛泽东都找来读;
在延安没有的,他写信请在“外面“(即国统区大城市)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买来读。李达著的《社会学大纲》在 1937 年 5 月出版后,毛泽东收到作者寄来的书,读了很高兴,认为是一本好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并把它推荐给抗日军政大学。他对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评价也很高,读后还作了 3000 字的详细摘录。除此之外,他还读了大量的哲学方面的书籍,这为他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4月,毛泽东应抗日军政大学邀请去给学员们讲授哲学,直到卢沟桥事变发生,共讲了 100 多个小时。毛泽东在抗大讲课的稿子,由红军总政治部把提纲整理出来,经他本人同意,油印发给了学员。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最早油印本封面注明的时间是“1937年 9 月印”,《实践论》是这个《讲授提纲》第二章“辩证唯物论”的最后一节。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理论研究集中国古典哲学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哲学于一身,而且来源于中国的革命实践。《实践论》正式发表后,在中国、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批判
“左”倾错误的哲学总结,又是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 它不仅是毛泽东个人哲学思想发展的巨大飞跃,更是现代中国哲学的璀璨明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哲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950 年,《实践论》公开发表,毛泽东作了一个小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
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段结束语总括全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系统地解决了他多年来所悉心探求的传统哲学问题——知行关系问题。
我刚才谈到的这些来源于这个章节收集和介绍的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阅读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哲学著作的一些材料,另外一部分来自于我查找的其他资料。我读这一章节的最大感受就是:《实践论》等毛泽东理论著作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四个自信”里的理论自信的来源和标杆。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的共产党执政理论,其之所以自信,就是因为这些理论都是集中国古典哲学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哲学于一身,而且来源于中国的革命实践,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从哲学意义上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必须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和代表着我们党的理论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
另外,通读全书,我还有一些体会:
一是毛泽东读书有很多好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询问当地情况;二是翻阅大量有关当地的书籍资料。比如到成都、杭州等地开会时,都集中阅览过有关当地的地方志、诗词等等。说实话我们现在比他当时查阅资料的条件好多了,我们到一个地方,不管是学习、开会、调研、旅行前,都可以从网络上查阅一下有关当地的资料,了解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人民生活、风土人情等等。一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或攻略,不至于在行程中如同盲人摸象般一知半解,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知识储备。
还有一个好的阅读办法就是批注,毛泽东读书爱批注是闻名的,现在当当网上都能购买到毛批二十四史、毛批三国演绎、毛批资治通鉴等等、甚至还有毛批红楼梦流传下来。在我重点阅读的篇章中,也提到毛泽东对“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批注最长的一条有一千多字。齐总有对原著的精辟的概述、简明的评语,也有对原著观点的批评和引申。通过读书、思考、批注,酷爱读书而不迷信书本,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才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
二是毛泽东说的“人的知识面要宽些”,和“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这两点我个人非常有体会,我自从到参政议政部工作以来,真的长了不少知识。每年跟随不同的课题组调研不同的领域,黄河滩区、畜牧业、自闭症、分级诊疗、养老产业、中小微民营科技企业,等等等等,一方面感觉眼界大开,有种“世界那么大,我可以到处去看看”的满足感,另一方面知识面的拓宽给了灵魂更广阔的空间,有种思想插上翅膀到处飞翔的自由感。
三是我还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不少我们九三前辈的身影,在第7页,就提到了毛泽东与周培源谈哲学问题,周老作为一个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理科男,对哲学问题也可以信手拈来,我们的九三前辈广泛学习的精神也同样值得敬佩和学习。还有一个九三前辈被提及:谭其骧,在本书的第13页,提到了他所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是在毛泽东的要求下开始的。(刘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