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天地 » 九三文苑 » 寻找与皈依
   
寻找与皈依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8-07-03

——长篇小说《画都》阅读心得拾零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马永安老师历时两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画都》,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打开故事,仿佛看见历史上书画艺术丰隆的潍县,搭载着时光列车,又隆隆地开到了眼前,与现今富有艺术魅力的繁荣潍坊渐渐融合。昔日的宿根,依托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终于又一次枝繁叶茂。

书画墨香,熏染着这片土地上的人群,那些人物和故事,像文化的符号,印进了书页,也鲜活了历史。

不管艺术、人还是城市,都是有其渊源的。我们生活着的这座城市--潍坊也不例外。

历史上的潍县:是颇有文化气质的,其地理与文化底蕴之深厚与苏州齐名,故有 “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小说一开篇,说本书的主人公陈词离婚了。离婚之后,办起了画廊。如果说离婚事件,揭示的是现实利益与灵魂趋向追求之间的矛盾,那么,开办画廊,则是揭开了历史上潍坊厚重文化的渊源,梳理出了潍坊书画历史的脉络走向。在办画廊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引出了书名“画都”被如此冠名的原因,一层层揭开了历史:那被现代浮光掠影掩盖之下,潍坊厚重的绘画与人文的历史原貌。

同志画社,是小说中故事的起点,也是所牵扯出的故事人物的源头,更是潍坊这座城市,后来能够冠名为中国画都的重要佐证之一。该画社在中国书画历史上,也是影响深远的一个组织。

画社组织中的后人,传承其衣钵,流传于当今。于是引出了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极力推崇和敬仰的实力派书画家,陈词的老师-----郭鹤鸣。

郭鹤鸣先生,是一生保持至高艺术情操的代表性书画人物。也是其中一个从民国到现在,在潍县书画史上,见证和传承式的人物。

潍坊从古到今名家辈出,民间艺术繁荣。小说由此关键人物,引出了历史上潍县文化与绘画艺术的繁荣和传承。

马老师在书中通过几位人物(郑板桥、李成、张择端、郭鹤鸣),诠释了,人为什么而画的心灵追问,这是在询证书画,到底是利益的还是艺术的命题。

对于这个问题,陈词的老师郭鹤鸣,用他一生的艺术操守,和精湛的书画德行,回答了陈词为什么而画?的疑问。那就是:画画是证明我活着。它们与“名”“利”完全无关,只是一种自我的表达。

真正的书画艺术家,是有着其境界的,并且能不为金钱所动,守着艺术的本真操守,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

潍坊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书画传统的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知名的书画大师,在民间也是卧虎藏龙,蕴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功力深厚的隐士高人。

真正的艺术,自有其生命魅力,不会被长久埋没,在这片土地上,只要有宿根,总有一天,就会生长繁荣。即使岁月流逝,也不会改变其价值。金钱可以让赝品泛滥。但是艺术灵魂,自有其孤傲和高不可攀的光芒。

陈词在被现实打败之后,和其同学李墨的操作下,“昨日重现”画廊隆重开业。

这一事件:既是陈词新生活的开始,也是潍县书画艺术生命,被重新追回与挖掘的暗示。

可贵的是,陈词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被社会现象吞噬,灵魂依然不停止地,在思考、反省和挣扎,一直寻寻觅觅,寻找灵魂的皈依处。

寻找灵魂的支点,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目标。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皈依处。物质,只是悬浮于其之上的一层华丽外衣而已,等这层外衣旧了,又继续去寻找,如此循环,我们没有尽头。这时,你就会竭力地查寻,那来自于心理底层的呼喊与需求:那令你最具有安全感和踏实的去处到底是什么!

这也是作者,在寻根的同时,所重点揭示的一点。

物质与文化的繁荣,人们也许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欲望的追逐。但是追求华丽的生活,必须有其底线和道德支撑,如果一个人任凭欲望泛滥而自以为是个性和独特,那就必然随欲望变得没有了方向感,灵魂必将陷入迷茫。

那灵魂的趋向和皈依,在不同环境诱惑下,如何能保持清醒不出轨呢?

小说在寻找、考据书画历史资料的同时,通过故事和不间断的反省与追寻,最终明朗了这一问题。

似乎书中的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的灵魂皈依处。

书页里是这样描述的:当今世人,在保暖之后,那些早已被抛弃在路边的道德信仰,已找不到了契合的缺口。于是,他们把心灵捧在手里,四处寻找着安放的位置。其实我们哪个人不是如此呢?捧着无处安放的心灵日夜奔波,在为生计忙碌的时候并没有真切地感觉到,一旦衣食无忧,便焦急地渴望找到一个安放之处,但是往往,在寻找的过程中,历经各种折腾,依然没有归处.....

年轻时我们有梦,有文学,有爱情,有关于跨越世界的旅行。

而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当今社会金钱利益冲击之下,人们灵魂的迷茫、追逐和尘埃落尽之后,灵魂的趋向和皈依,到底要流向何处呢?

马老师是写故事的能手,更是串联历史的高手。如此琐碎浩瀚的历史(书中时间跨度很大,事件人物都很多)在他笔下,由画廊与绘画的缘起和故事,极其有脉络性地串联了起来。

    在小说中,对于欲望和快乐,马老师是这样阐述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止境。它只是静止于地面的凡俗生活里寻常、普通的快乐。艺术和哲学才是人高层次的需求,因为它有诗意、有愉悦、有对心灵的涤荡和抚慰,有对真理的探索和人类的反思,是一般人能够安放心灵的高层次。而宗教和信仰,则是最高层次的精神飞翔。但那是人类寄托灵魂必须仰望的一个层次了。

也有很多人崇尚“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说法,但却很少有人能守住“平淡”,因为这种“真”,也是需要付出痛苦的精神代价。

还是郭鹤鸣老人能够一语中的,老人家只用了两个字——“折腾”,便做出了总结。

如今许多人把折腾当成了奋斗和激情,却往往最后连回来的路都找不到了

虽然潍坊的书画产业仍旧蓬勃发展,但是陈词最终退出了书画市场,导向了他灵魂的兴趣点: 就是要把读书、画画和研究潍坊历史当做自己以后的事业和活着的皈依处。

这也许正是受老师郭鹤鸣那句话的影响:为什么画画?为了证明自己活着!

生命轮回之外,灵魂与艺术最圆融的接点,便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对于名利的淡薄,只有置于名利之上的艺术创造,才能有精品问世。

纯粹的艺术追求,就是如此执着而简单。这也灵魂的制高点

小说至此,才揭示出了作者极力想要表达和推崇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在生活和艺术领域中,灵魂的趋向,永远都不要迷失其本真的境界,保持艺术道德最高级的追求和皈依,才能有完美灵性的作品出现。

故事到最后阐明:人要万事放下、不折腾。放下一切之后,心,平静如水。

最后,作者说,今天的潍坊人,让我刮目相看,表面上似乎看不出来,但尊重艺术的传统,一直都是暗流涌动,代代传承,即便在这样一个功利时代,情怀还是能够战胜物欲。有能力赚到钱,却并不贪财,确实算作一种境界。

小说至此,完美收笔。

面对厚重的书页,我不禁感叹:在人生岁月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们每一天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长篇小说页面。等有一天我们累了倦了,会被轻轻合上。如此,我们人生这部书卷就算写完了。

属于我们自己的长篇小说精彩与否、满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人生的付出和演绎。请认真书写好自己的人生长篇吧! (九三学社潍坊医学院支社社员王淑秀)

 

   
« 上一篇:真情岁月 ——致会计人的青春
» 下一篇:回家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33421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