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天地 » 九三文苑 » 地瓜馍的故事
   
地瓜馍的故事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8-11-14

人以食为天,丰衣足食是人们不懈的追求。

前段时间,妻子回了趟娘家,带回了一些地瓜馍。“窝窝头,我吃一个!”女儿兴奋地说。“我吃两个!”儿子更来劲。这是岳母为两个孩子专门做的,为了这些窝窝头,她特意到集市上买了一袋红薯,又一块块的洗净,用菜刀切成片,晒成地瓜干,打成粉做成的。

趁着孩子们的兴奋劲,妻子又讲起了她小时候的事……

“你们真幸福,能天天吃地瓜馍!”

“幸福?那时没啥吃,除了地瓜窝窝,能有吃的那才叫幸福呢!”

是啊,她们因为没吃过把它当成了珍馐,可我小时候把它当珍味是因为吃不上,是为了活命,能饱饱的吃上一个地瓜窝窝头已经是不错的了。看着女儿的兴奋劲我不禁又想起了往事。

“闹啥,等客走了你再吃!”紧接着,啪、啪两声脆响,我的小屁股上结结实实的挨了两巴掌。瘦小的身体慢慢地依到了门楼的墙角里,望着客人们一只手端着丸子汤吸溜吸溜的喝着,一只手里拿着窝窝头大快朵颐的场景,憋屈的泪水在眼里直打转,心里升起了不解的疑惑:他们能吃,为什不让我吃呢?这是四十多年前我奶奶过周年时我的亲身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白了一些事理,所经历的事慢慢的淡出了记忆,但这件事始终是我心中的阴影—我们家太穷了,连吃的也没有!

我出生在农村,引黄灌溉的地上渠---南干渠从村子的北侧流过,夏秋季节经常发生涝灾。黄河的长期冲积泛滥浸渍使我们村的土地都变成了盐碱地,每到冬春季节,村子的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好似下了一场雪,走在上面发出唦唦的响声。“种下一葫芦,收一瓢”是我们村常有的事。我们村大部分土地只能种一茬抗碱的地瓜,土质稍微好一点的就种些高粱、大豆、谷子、稷子等细粮作物。细粮只有过年时才能分到一些。我家人口多劳力少,只有父亲和母亲是生产队的劳动力,有资格参加队里的重体力劳动,爷爷在生产队里当保管算是半个劳动力,他们挣的工分少,分的粮食也就少。在那个年代土地的性质决定了村民的生活状况,父亲是一个孝子,细粮得留给祖爷爷增加营养。地瓜就成了我们的主粮,除了地瓜粥,就是用地瓜面做的黑不溜秋的窝窝头。因孩子多也特能吃,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大多时间只能是饥一顿饱一顿,不到分粮的时间就得向邻家借面度日。就连奶奶过周年用的地瓜面都是向半个村里人每家一点点的借来的,什么时候能还上也不知道。

地瓜收获的季节人们就用擦子把地瓜擦成地瓜片,摆在地上晾晒,之后用白蜡条或红柳条编制的囤储存起来作为一年的口粮储备。收获时遇到连阴天,雨淋或发霉的地瓜干也就成了那年唯一的口粮。由于地瓜干不易储存经常会生虫、发生霉变等用它磨成的面做的窝窝头吃起来特别牙碜苦涩难咽,使我至今不能忘怀。这也许是当时人们疾病比较多的原因吧。为了改善口味,母亲经常积攒些榆树皮剪碎后和地瓜干一起磨面吃起来劲道些,也可以省些口粮。为了补贴生活我也经常跟着祖爷爷在那不生庄稼的盐碱地里薅野菜,什么婆婆丁、苦苦菜、盐蓬菜、羊角菜……不一而足。饿极了,泥也不擦的就送到了嘴里,嚼起来咸咸苦苦的味道,在哪吃不饱的年代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着实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看着满嘴的绿,小伙伴们也不时的互相取笑,追逐嬉闹。在天真的笑声中,一天的饭食也就捱过去了。

七十年代末队里给人们分了一点地,说是为了养猪,社员们多称呼为“猪留地”,之后队里又打了擦边球,又多分了一些地称之为“自留地”。人们大多在自留地里种了地瓜,用地瓜秧养猪、养羊,地瓜收获后可以补充口粮。这以后农民就可以饲养猪羊等家畜了,我也就没有了玩耍的时间了,除了照看妹妹外,经常帮着父母割草喂猪,在荒草地里遛羊。少量的土地经营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之间出现了少有的欢笑。

八零年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俗称大包干。有了责任田,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种地干活了,农民种什么一般不再受队里的管控,种地积极性达到了空前高涨。“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包上两三年,不愁吃来不愁穿。”粮食品种的多样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地瓜馍外面多了一层小麦面,人们称为“包皮馍”,也有人吃起了全玉米面做的窝窝头,称为“黄面窝窝”。后来化肥的大面积使用和推广改善了土地的性质,机器的使用更改变了人们靠天吃饭的历史,小麦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也由亩产一百多斤达到了八九百斤。农民们获得了从没有的丰收。人们的饭食结构得到彻底改变,从地瓜干面完全变成了小麦粉,吃上了“一块面”,地瓜成了副食。由于种植地瓜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低,在农民也很少种植。大面积种植地瓜成了历史,地瓜面做的地瓜馍由于口感差营养低,逐渐退出了人们的餐桌。

改革开放后,农机和现代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的工人。祖祖辈辈靠土地刨食的人们如今脱离了土地,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农村的土坯房被两层以上的小楼房所代替,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和水泥路。

近几年农田灌溉用上了电,结束了用柴油机灌溉的历史,收种实现了机械化。人扛牛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肉、蛋、奶进入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再是奢侈品,蔬菜类食品占据了人们饭食的半壁江山。生活保健成了人们的日常话题。地瓜的保健作用被人们挖掘了出来,地瓜成了“抗癌王”,地瓜馍又开始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也难怪儿女们把它当作美食。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政府给了我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情同手足,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民富国强。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九三社员、定陶区政协委员、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思想,推动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薛方锁(九三学社菏泽社员 定陶区政协常务委员 定陶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

   
« 上一篇:唠一唠我“加入九三学社有什么好处?”
» 下一篇:那些年,那些事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216864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