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
救死扶伤为己任 高风亮节寄深情 ——记东营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
他,一个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普通医生,一个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科主任,一个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九三学社社员。
他就是东营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
他,出生于垦利县东部的一偏远小村,父亲是一位国家干部,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母亲是一个诚实、勤恳、善良的农村妇女,父母的优秀品德及良好的言传身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为他良好的思想观、道德观、人生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幼在农村的生活,使他有机会了解到最基层人民的生活痛苦和辛酸,更深知疾病对父老乡亲的折磨和影响,他忘不了邻家小妹的去世,更忘不了早早撒手人寰的舅舅,母亲长期深受慢性支气管病痛折磨的痛苦,更使他心如绞割,所以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一种愿望,长大后成为一个好医生,拯救生命,解除痛苦。1979年高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超过了大学录取线,当时在周围十里八村就考取了他一个大学生,他毅然决定报考医学院,实现自己的愿望。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分配到垦利县卫生防疫站,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当时思想上有情绪,以为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从事疾病防疫工作,专业不对口,与自己治病救人的理想有出入。但是经过领导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逐渐想通了,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就是好工作,况且防疫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后来实践证明,几年的防疫工作对他以后的成长、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意志的磨练。当时条件差、生活苦,搞防疫要深入到每个乡镇、每个村庄、每个家庭,没有汽车,全部靠骑自行车和双腿跑遍了垦利县的465个村庄,没有旅馆就住在老乡的家中,记得在垦利县建林乡的十三村,下去做布鲁氏杆菌病的调查工作,抽血、采样、冒着被传染布氏病的危险,整整一个月就是在羊圈中度过的。在垦利县董集乡的大清户村,当时流行性出血热正在流行,黑线姬鼠为媒介动物,为了做鼠密度调查,深入田间地头,走家串户,布下了几千只鼠夹,并每天检查上夹率。尤其是1984年2号病(霍乱)解放后首次在我国发生,病人住院在垦利县西宋乡医院,我国虽然几十年来没有此病流行,但人们对霍乱仍然恐惧极致,县里成立了防控小分队,作为最年轻的成员,对2号病隔离区消毒、采样事事冲在前面,但是他明白如果被传染那是需要生命做代价的。由于工作出色,被评为省卫生防疫系统先进工作者,并成为干部提拔对象上报组织部门,但自己考虑到太年轻需要时间的锻炼,主动提出辞呈。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调垦利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工作。工作中任劳任怨,虚心学习,业务进步很快,病人反映了良好,受到领导及病人的好评,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选派青岛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一年,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由于工作突出、业务能力强,通过人才选拔机制,被调到东营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开始了耳鼻喉科的组建与创业过程,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把东营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建成了一个技术、服务、设施、环境一流的科室。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这是李建东同志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医生第一天就定下的目标。从事医疗工作二十余年来,他一直辛勤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用心血和汗水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做一名合格医生,必须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大医精诚,他正是严格按这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平等地对待来就诊的每一位病人,不分贫贱富贵,不分职务高低,他关心病人到每一个细节,通过病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能体会出病人的心情和想法,他已记不清赞助了多少病人,更记不清为多少病人端过水、买过饭。对于贫困的病人,他时时刻刻注意为病人节省费用。很多病人为了感谢他,给他送来了烟酒、礼品甚至红包,他总是婉言谢绝,还有很多病人手术前不放心或想请他做手术,术前送红包给他,为了安慰病人他暂时收下,待手术后或出院之前再转交给病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仅红包就退回上万元,拒吃请无数次。坚决抵制医药行业不正之风,该做的检查要做全面,不该做的检查坚决不做,改用的药不能省,但不该用的药决不滥用,有效的减轻了病人的负担。正是如此,才赢得了病人的信赖,很多病人都与他成了朋友。
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李建东主任经常教育全科同志,做一名好医生,对患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细心和耐心,时刻铭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一切从病人出发,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为病人服务。他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了病人早上班、晚下班、上班尽责任,下班尽义务。不管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毫无怨言,不知牺牲了多少个星期天和节假日。带病坚持工作更是家常便饭,李主任腰椎不好一台手术下来经常直不起腰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每年牺牲节假日约50余天。
开拓进取 勇攀高峰
如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保持发展,才能使自己学科立于不败之地。李建东主任带领大家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使东营市人民医院的耳鼻喉科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刚开始仅能做一些诸如扁桃体、鼻息肉等简单的小手术,通过外出学习、请专家来院指导等多种方式,逐渐开展了声带手术、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鼻内窥镜手术、上颌骨摘除术、腭咽成型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喉及下咽切除及修复术。开展的许多新项目和新技术多次获医院新技术一、二等奖,许多项目为东营市首例,在省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过去需要到北京、上海做的疑难手术,现在就可以在当地很好的完成,极大的方便了患者,节约了费用。
科里下班关门最晚的往往就是他的办公室,晚上熄灯最晚的就是他的书房,多年来,李建东同志坚持学习,孜孜不倦,不断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难关,他先后在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评为山东大学《耳鼻喉学报》杂志的编委,发明的《球面间接咽喉镜》和《咽鼓管冲洗导管》获国家专利,编写医学著作两部,主持和参与科研成果研究6项,多次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帽状腱膜在喉癌及下咽癌切除术后粘膜缺损修复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研究的《鼻泪管磨削术的临床研究》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获市卫生局奖励。
科学管理 创新发展
李建东同志自进入东营市人民医院以来,不断地开展工作,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使科室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全科同志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一个和谐发展的团队,为下一步更快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全科同志在李建东主任的带领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团结,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补台,年轻人尊重老同志,老同志爱护年轻人,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队。
爱岗敬业,责任重大。人民把生命和健康交给他们,是广大患者对他们的信任,他们不敢轻视,全科不断进行责任心和同情心教育,对病人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科室成立以来,全科无责任事故发生。耳鼻喉科虽然是一个较小科室,但也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岗位,急症不断,气管切开、气管异物、急性会厌炎、喉部外伤、严重车祸等,稍有耽搁就会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就需时刻待命。
科室细化,不断创新。耳鼻喉科发展日新月异,科室专业不断细化,合理安排,合理分工,重点突出,相互合作。近年来科室已前瞻性地将科室专业分成了咽喉—头颈外科组、鼻科组,耳及耳神经科组,每个组有一人负责,各有侧重,促进了科室的发展和细化,使科室技术力量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
戒骄戒躁 迎接明天
由于工作的突出和在耳鼻喉科界的影响,李建东同志被选为山东省医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成功的琼浆和事业的丰收并没有使他浅尝辄止,他又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他将带领一个团结和谐、不断创新的团队,去攀登新的医学高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患者的痛苦,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九三学社东营市委员会秘书长 徐冬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