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2013年第六期 2013年第五期 2013年第四期 2013年第二期 2013年第一期 2012年第六期 2012年第五期 2012年第四期 2012年第二期 2012年第一期 2011年第六期 2007年第三期
关于我省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建议

    目前我省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居高不下,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给节能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影响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制造具有良好的节能节材效益,据统计,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因此,再制造业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获得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国内外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1.国外现状。再制造产业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较为成熟的重要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医疗设备、办公设备等领域。其中,美国以先进发展意识和政策推动着再制造产业发展,在汽车、机械、军工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再制造产业走规范化发展道路,机械再制造实力雄厚。德国强大的汽车制造业直接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

 

  2.国内现状。我国再制造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好,目前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再制造中心之一。目前,再制造产业已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再制造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汽车零部件试点成果显著,工程机械、机床等试点工作也已开展。

 

  二、我省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比较优势

 

  1.发展再制造产业基础较好。我省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拥有重汽、齐鲁电机、变压器集团、法因数控等骨干企业,在锻压设备、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变压器、内燃机、汽车、交通设备、家用电器等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和较强的竞争力,具备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工业基础。

 

  2.基本掌握有关再制造产业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我省机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已开展了多年,再制造后的产品凸显高速、高效、高精的特质,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实现突破。例如,我国最大的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企业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将最新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应用于生产线,显著提升了废旧发动机的再制造水平和再制造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再制造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对于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再制造产业,我省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对再制造产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宣传与引导力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2.再制造技术总体水平不高。尽管我省在部分再制造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核心及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对于提高旧件利用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研发再制造领域的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

 

  3.再制造产品范围较小。我省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适合再制造的产品类别较为广泛,但目前仅在部分汽车发动机的再制造方面取得进展,机床再制造的发展步伐缓慢,仍处于维修、改造的初级阶段,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发输变电设备等领域的再制造基本处于空白。

 

  4.再制造企业积极性不高。制造企业从事再制造业务有很大优势,但这些企业往往没有精力从事再制造业务,也担心再制造产品会对新品造成冲击;加之再制造单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很难形成产业化;销售再制造产品又必须缴纳全额增值税,企业税收压力大。因此多数制造企业对再制造业务“热情不高”。

 

  四、对我省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几点建议

 

  1.优化再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财税补贴制度和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再制造业务,重点支持已列入国家再制造产品目录的相关汽车、机床等生产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再制造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推动金融机构为再制造提供信贷、担保等投融资服务;出台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2.积极参与制定完善再制造的标准体系。支持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参与制定旧件回收和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引入可再制造的理念,明确产品寿命各阶段的责任;设立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对再制造各环节的监管。

 

  3.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加强行业、企业对再制造产品理念和技术的培训,调动企业进行再制造产品生产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再制造产品的宣传推广活动,形成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副主委、九三学社济南市委主委  刘梦海)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42853919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