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2013年第六期 2013年第五期 2013年第四期 2013年第二期 2013年第一期 2012年第六期 2012年第五期 2012年第四期 2012年第二期 2012年第一期 2011年第六期 2007年第三期
中央主要媒体对刘瑞玉院士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

    按: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刘瑞玉院士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通知,要求中央主要媒体做好对他的宣传报道工作。8月15日前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播发或刊发了反映刘瑞玉先进事迹的通讯。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新华社:

 

蜡炬熄 灯塔明

 

                                        ——追忆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

 

 

    7月16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家刘瑞玉院士的生命蜡炬燃尽,享年90岁。他对海洋科研的热爱和严谨,为人类谋福祉的执着追求,提携后学、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的责任感,成为海洋科技工作者心中的标杆。

 

    “每次改变都是为了国家需要和人民福祉”

 

    走进位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四楼的刘瑞玉办公室,犹如进入了书的汪洋。记者看到《中国动物志》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等几本书翻开铺放在桌上,笔记本电脑还在充电。

 

    “刘院士平时就坐在这个沙发上翻看资料,右手拿着笔记本电脑,左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秘书冀晓青说。

 

    办公室一面墙上挂着对虾模型,这代表了刘瑞玉主要学术成果之一。1952年,到刚组建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工作的刘瑞玉,开始中国对虾生活史和人工育苗研究,以结束对虾只能靠打捞的历史。1960年,他与同事首次在室内人工育苗成功。

 

    在刘瑞玉等的指导下,1981年我国实现了对虾工厂化育苗的批量生产,从而促成了以养殖对虾为中心的中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1988年,我国大陆养虾业年产量已达20万吨。当年,他还为我国引进了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在1993年虾病大流行时给我国养虾业带来了希望。

 

    就在刘瑞玉在对虾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时,我国首艘海洋科考船“金星”号服役,但我国没有专业的底栖生物研究人才。刘瑞玉又根据国家需要,在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负责底栖生态调查研究。

 

    “从甲壳动物、底栖生物到海岸带和海洋资源调查,再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刘瑞玉先生的每一次改变都是为了国家需要和人民福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林生对记者说,“而且在每个领域他都做到了极致,他的论文和专著被当作工具书、教科书和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定要把海洋所的物理海洋学科壮大起来”

 

    1984年至1987年,刘瑞玉担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手里也掌握了一定的资源分配权。从事海洋生物的一些研究人员多次建议刘瑞玉壮大自己的“后院”,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海洋生物学科的发展。

 

    但刘瑞玉拒绝了这些提议。他说:“物理海洋是基础学科,海水水温、盐度和海流的变化都会引起海洋生物的变化。现在我们这方面还很薄弱,所以一定要把海洋所的物理海洋学科壮大起来!”

 

    1987年,刘瑞玉指导后来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的相建海申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虽然经费只有1万元,科研人员只能买一台旧显微镜,但这使他们的海洋生物研究从描述性研究进入了实验性研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谈到对工作的执着,老搭档秦蕴珊院士讲了这样一段故事:“记得一次我们在北京开会,一个灯罩突然掉下来砸到了他的脑袋,会议还因此中止。但在医院给头上裹了纱布之后,他死活不愿提前回青岛,坚持顶着大纱布开完了一周的会。”

 

    由于所长行政工作繁忙,他更放不下心爱的科研,为了节省去食堂吃饭的时间,刘瑞玉养成了中午吃方便面的习惯。“发明方便面的人很了不起,不仅方便,还有很多不同口味。”他揶揄道。

 

    在随后的20多年科研工作中,他一直吃方便面,被称为“方便面院士”。直到晚年,大家坚决要求他回家吃饭,他才逐渐改变了这种习惯。但记者在他办公室看到,垃圾桶内最多的还是方便面袋,微波炉上还有很多未拆封的方便面。

 

    “我是来争取项目的”

 

    近年来,由于海洋基础学科项目、经费调整,海洋生物分类学人才出现断档,原来技术人员已退休,但新一代年轻人却没有培养起来。情急之下,刘瑞玉在84岁时决定自己招收研究生。

 

    招收研究生就要有项目,他自己跑到北京去参加项目评审。一些人很不解地问:“老刘,你来干什么?”“我来争取项目!”1997年就是中科院院士的刘瑞玉掷地有声地回答。

 

    “就在他病危时,他把我们叫到病床前,颤抖着给我们逐字逐句改论文。从英文摘要到标点符号错误,他都告诉我们错在哪、以后要注意什么。”刘瑞玉的博士研究生张均龙说。

 

    昏迷之前,他最后一件放心不下的事就是想捐给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100万元。6月14日,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派人到青岛,与刘瑞玉签了捐赠协议,设立了“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他用了很长时间、颤颤抖抖地签上“刘瑞玉”。

 

    “这么点钱干不了什么事,还麻烦你们跑一趟,真是不好意思!”他拉着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手说。

 

    刘瑞玉的博士研究生肖宁含泪说:“现在经过刘老办公室,总是会习惯性地回头望一眼。可是这个屋的灯再也不会亮,门再也不会开一个缝,让他再骂我们一次都不可能了……”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代先锋”:

 

“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 

 

 

    主持人:刘瑞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是这位90岁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外景主持:这两间联通的屋子就是刘院士生前的办公室。四五十平米的面积,二十多个这样的书柜满满当当的全是书。刘院士生前的最后十年基本上每一天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而现在静静地躺在这里的就是这本积累了刘院士毕生精力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

 

    刘瑞玉同事王永良:等于说把中国海洋生物的户口,就像全国户口普查一样整个弄清楚了。

 

    主持人:刘瑞玉院士潜心海洋科学研究6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首次搞清了中国对虾生活史,让对虾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他还开创了我国海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并成为首个被授予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贡献奖”的亚洲科学家。直到90岁高龄刘瑞玉仍然在与时间赛跑。 

 

    刘瑞玉学生郭琳:他的概念里没有休息这两个字,一年365天他每天都是要工作。

 

    主持人:刘瑞玉还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一直坚持带研究生。他拿出自己的院士基金返聘退休专家联合指导研究生,并在去世前捐出了一生积蓄100万元用来奖励优秀的海洋生物学研究生。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科研和教育上,把自己的知识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

 

    央视短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价值。但是,海洋科学研究,周期长,投入大,条件苦,出成果难。而刘瑞玉院士对海洋科研有一种融入血液的喜爱,有一种不求闻达的追求,也从中获得了穿透历史的远见,这正是刘瑞玉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和报纸摘要》:

 

瑞云毕生献大海

 

冰心一片在玉壶

 

                   ——追忆刘瑞玉院士

 

 

    2012年7月16日,90岁的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922年深秋,刘瑞玉在河北出生,1941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1956年,刘瑞玉开始了甲壳动物学和海洋生物学研究,而且一做就是半个多世纪。

 

    已过古稀之年的同事王永良清晰地记得,直到2007年,已经85岁高龄的刘瑞玉依然坚持乘船出海,为的就是获得第一手的海洋生物样品。

 

    王永良:他说:“我也要出海。”我说:“我都不见得能批准,你还能去吗。”他说:“不行,咱们得出去拖一网试试。”说的没办法,就真是开网,到胶州湾外面去拖了一网。

 

    在中国对虾养殖的发展中,刘瑞玉功不可没。他首次搞清了对虾生活史,推动了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刘锡兴: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在室内完成,在对虾生物史上,他是第一人。

 

    针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先天不足,刘瑞玉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一段刘瑞玉院士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录音,如今听来更觉得振聋发聩。

 

    刘瑞玉:资源破坏的很厉害,主要是渔船太多了,这个生物有个规律,再生资源不能超过它再生的能力,休渔也不行,光休渔也不行,所以一个保护,一个增殖,一个改善环境。 

 

    90载岁月如歌。刘瑞玉为我们诠释了奉献精神的真实含义,而院士身后留下的宝贵的学术和精神财富,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人民日报“时代先锋”:

 

岁月如歌写奉献

 

 

    “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这是刘瑞玉院士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人生实践。

 

    他投身海洋科学60余载,致力于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研究,夜以继日地在科学的海洋中奋进,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引领我国海洋虾类养殖浪潮,催生显著的经济、民生效益;他一生提携后学、甘为人梯,潜心培养海洋科学后备人才,为国内外带出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却在去世前捐出一生积蓄100万元,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海洋生物学研究生,展现了一位老科学家的高风亮节。

 

    九十载岁月如歌,谱写了刘瑞玉院士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也为我们生动诠释了奉献精神的真实内涵。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65年的科研生涯,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祖国海洋科学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无憾”的神圣诺言。他一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堪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楷模、知识分子的典范。

 

    奉献的背后是坚持,坚持往往意味着和艰苦寂寞相伴。刘瑞玉院士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辈子的坚守,就是人生的伟业。

 

 

光明日报“时代先锋”:

 

真正的科学家姿态

 

                ——追记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刘瑞玉院士

 

 

    7月16日,一位为祖国海洋科学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在青岛逝世,享年90岁。

 

    8月中旬,记者来到青岛市南海路7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追寻刘瑞玉院士的踪迹,听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引领者

 

    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历史上,有三次海水养殖浪潮席卷全国: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对虾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第三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浪潮。这三次浪潮,均发源自青岛南海路7号。而刘瑞玉院士,正是第二次浪潮的引领者之一。

 

    自1952年起,在童第周教授的倡导和建议下,刘瑞玉和发育生物学家吴尚懃每年春夏之交,通过海上调查、水族箱饲养昼夜观察,首次掌握了对虾生活史和繁殖特点。1986年,在刘瑞玉的建议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决定引进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幼苗进行研究。通过多次实验,该所在我国首次取得育苗和养殖的成果。伴随着养殖技术体系的创建,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迅速上升,成功掀起了我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创下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出口量、育苗量三个世界第一。这一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十年来,刘瑞玉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21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等30余项。其中,代表着全世界甲壳动物学研究最高荣誉的“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是终生成就奖,刘瑞玉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是他的人生格言。

 

    办公室堆满了各种文献、书籍,刘瑞玉佝偻着身子,在一堆书中间埋头工作,这是大家最常见到的情景。

 

    有人说,刘瑞玉一直在跟时间赛跑。数十年来,他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即使在到了七八十岁高龄后,还经常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身边的许多青年人都自叹弗如。

 

    自上世纪末开始,由于海洋生物分类学、甲壳动物学、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属于基础性研究工作,较为枯燥,也不容易申请课题,面临着后备人才不足的窘境。刘瑞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拿出了本可以作为改善自己工作和生活补贴的院士基金,聘请了多名已经退休的海洋生物分类学专家,联合指导年轻科学家和研究生。这年他87岁。

 

设奖励基金奖掖后学

 

    2012年5月24日,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90岁高龄的刘瑞玉累倒了,住院期间只要意识一恢复,他惦记的仍是科研。

 

    6月,刘瑞玉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拉着身边工作人员的手,虚弱地说:“一定要告诉我,我还剩多少时间,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安排。”

 

    刘瑞玉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个藏于心底的夙愿使他坐卧难安:他决定捐出全部存款100万元,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刘瑞玉奖学金”,奖励在海洋生物学领域成绩优异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的学生。

 

    6月14日,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派专人来到青岛,在刘瑞玉的病榻前举行了捐赠签约仪式。他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在委托协议上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刘瑞玉”。

 

    这一刻,刘瑞玉把他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在他65年的科研教育生涯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祖国海洋科学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无憾”的神圣诺言。

 

         

                                                                                              (凌 翔)

 

 

光明日报:

 

道今犹在 斯人可法

 

 

    7月16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与人们永别。追思他的生平,人们永远忘不了那些镜头:85岁高龄仍然坚持登船出海,现场调查,还要拖一网海泥,仔仔细细地看海底栖息生物的状况;逝世前的一年,仍然不论节日假日,天天上班,伏案工作。即使出差参加学术研讨,也是早晨乘机走,晚上乘机回,点滴时间都不曾耽搁。案前奋笔,舷畔俯身,刘老留下的,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学者的姿态。

 

    90载风雨兼程,60年著书立说。刘瑞玉先生终身致力于海洋科学研究,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开拓了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甲壳动物学,引领了我国海洋虾类养殖浪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民生效益;他一生提掖后学、甘为人梯,潜心培养海洋科学人才,被誉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箪食豆羹,甘守清贫,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然捐出一生积蓄100万元,设立“刘瑞玉奖学金”,奖励海洋生物学的优秀学人。生平种种,无不彰显了一位老科学家的风度和风骨。

 

    后辈学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对于今天屡被虚名浮利干扰的学术界而言,包括刘瑞玉先生在内的老一辈学者的人格与精神既是镜鉴,也是提醒和鞭策。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远大理想,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坦荡胸襟,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品行风骨,筚路蓝缕、兢兢业业的治学精神,可称高山仰止,是中国学界最为珍贵的财富。百年以来的中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才有了门类齐全的科学体系,才有了世界水平的现代科技。新世纪以后的中国,仍需有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进一步推动国运昌盛、民族复兴。不仅是海洋生物学的研究者,所有的后辈学人、乃至所有致力于民族强盛的人们都当以这种精神自励。对科学事业的拓展和推进,对老一辈学者精神的继承和光大,无疑也是对刘瑞玉先生最好的悼念,对一位高风亮节的老科学家的最好的追思。

 

    道今犹在,斯人可法。

 

 

 

 

 

悼刘瑞玉院士

 

邵峰晶

 

 

    虽然几日前已被告知刘院士病危,也看望了病榻之上意识业已不清的先生,但噩耗传来,还是抑制不住自己极度的悲痛,竟至无法听懂电话的内容。九三学社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社员和老领导!中国海洋科学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我失去了一位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悲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脑海中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与先生的点滴往事就似一幅幅画面,让先生的形象再一次清晰起来……

 

    作为九三学社地方组织的领导人,先生一心为社,鞠躬尽瘁。自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以来,先生对组织的热爱从未有片刻间断,即使在那段社组织被解散的困难时期也没有丝毫的动摇。先生先后担任过社山东省委副主委、社青岛市委主委、名誉主委等领导职务。尽管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先生对社的工作却从未丝毫懈怠,每次见面,先生总要叮嘱的一句话是:“需要我做什么,你们一定要告诉我。”只要身在青岛,社市委的活动他一定挤时间参加,并且经常是一下飞机立刻赶过来或者活动一结束即刻奔机场……2010年9月,社市委计划成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刘院士得知后十分高兴,欣然为科普基地题词:“热爱海洋、善用海洋、珍惜海洋”;2011年8月,先生不顾天气炎热,出席了社市委“庆祝建社65周年书画展”,与九三学社青岛书画院的社员们亲切交流,鼓励他们办好书画院,为社的工作发挥好作用;2011年12月,先生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但还是带病出席了社市委的换届大会,神采熠熠的先生与代表和来宾交谈、与老年代表合影留念……,所有人都在感慨先生之康健、之精神矍铄,而没意识到老主委当时已是病魔缠身。先生自2010年就被查出患有癌症,而竟没有及时治疗,如今回想起来,让人心痛不已!先生一直关心着、尽全力支持着我的工作,抓住每次见面的机会毫不保留地把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传授给我,先生的教诲是我的不竭动力,先生的离去让我痛失了一位良师、一位呵护着我的长者!

 

    作为一名科学家,先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刘院士从事甲壳动物学和海洋生物学研究,已经有六十多年。一甲子沧桑巨变,六十载热情不改。即使在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改造的岁月里,先生仍没有放下学术研究。他深深地眷恋着所热爱的海洋和海洋生物,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先生的日历里似乎就没有节假日,每次打电话,他都是在实验室里,每次见他也都是在他科研工作的缝隙间。先生的实验室我去过多次,留下的印象那就是书,书的山、书的海洋、每一寸空间都摞满了书。伴随着几十年的不懈拼搏是纷至沓来的荣誉,而这丝毫没有改变先生朴素的作风,耄耋高龄的他,依然保持着一名普通科研人员的本色:每天步行去实验室,亲自打理课题;经常是不带随行人员出差,独自拖着行李箱穿梭于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学术研讨和交流;为了节约时间,一碗泡面经常就是先生的一餐。即使在查出身体患有恶疾之后,他仍然拒绝住院治疗,而是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科学研究,他要用所余的人生尽可能地再多做点探索,留给后人再多一点海洋科学财富。先生最后是累倒在实验室里的,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先生自己说出了“送我去医院”,而就此再也没能回到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实验室。先生入院后不久,院方即发出了“病危通知书”,但先生只要稍微能打起精神,仍然咬牙坚持参加学术界的重要活动、甚至出席博士生论文答辩。往往在活动结束后,必须靠人搀扶才能回到医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毅力!先生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楷模!是我们九三学社的骄傲!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爱国、民主、科学”!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先生提携后学、爱才如命。众所周知,先生对待学术极其严肃、对待学生也十分严格。但先生即是严师亦是慈父,他爱惜人才,关心学生的成长,经常拿自己的收入来补贴学生们的生活。为了奖励在海洋生物学领域成绩优异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的青年学子,他多次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出,要捐出自己的积蓄成立奖励基金。但考虑到刘院士的家庭负担重、子女病重急需用钱,所领导一直没有答应并劝他把钱留给子女,但他坚持要把这些钱用在海洋研究事业上。此次病重住院之后,先生再一次提出要将自己的全部积蓄100万元捐出来,成立奖励基金。在先生的一再坚持下,教育基金会经过慎重研究,最终接受了这一款项,设立了“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2012年6月14日,基金会工作人员将协议送到先生病房,先生挣扎着从病榻上坐起来,在协议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夙愿得偿,先生非常欣慰,他激动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表示由衷感谢,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动容。先生以他的风范、大义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和真谛!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名九三人!

 

    天不假年,病魔无情地带走了这位将一生献给海洋科研和九三学社事业的老人,嗟乎!

 

    先生已去,风范长存。刘瑞玉院士像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九三人的心里,让我们仰望之时,再见先生崇高风范,汲取力量而奋勇向前。我们缅怀刘瑞玉院士,就是要学习先生的崇高品质,以自己的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续发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科学进步和伟大复兴做出我们的贡献,以此作为对我们的老主委刘瑞玉院士的最好悼念!

 

    愿老主委刘瑞玉院士安息!

 

                                                (作者系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副主委、青岛市委主委)

 

 

 

 

 

满江红

 

一代精英刘瑞玉

 

靳  秋

 

 

  沧海横流,巨澜飞瀑正东风。撼山岳,惊涛骇浪,气贯雄鹰!报国大志立信念,科学魂魄攀高峰。将事业情怀抒万卷,显恢宏!

 

  大风范,好精诚,为真理,斗峥嵘。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华年坦荡恃天下,浪高帆正展春风。看鞠躬尽瘁人犹在,留功名。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42855872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