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
才德兼备,尽显师者风范 ——记山东理工大学李宏军教授
山东理工大学基层委员会
李宏军,是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一名教授。1993年7月毕业于齐齐哈尔轻工学院食品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从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4年7月调入学校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工作至今。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付出是因,收获是果。李教授自1998年以来,一直从事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尤其致力于农产品低温挤压膨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哈尔滨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各一项,参加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研课题各一项。
各种项目的开展使李教授异常忙碌。也因为这忙碌的日子,常常让他的生活没有了工作日与节假日之分,周末在校加班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提及李教授的辛劳,11级研究生的李媛感同身受地说:“李教授早到晚归这是很司空见惯的事了,在我们做‘发酵液中的可发酵糖组分’实验时,需要用液相色谱检测,因为实验具有不间断性,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和真实,连续6天,李教授一直陪着我们做实验,有时甚至晚上11点多他才回家,可是第二天他又会在7点之前出现在实验室。”
正是由于他在科研上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在这短暂而又尽显漫长与艰辛的日子里,他的“膨化啤酒辅料与酶制剂酿造啤酒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于2003年获得了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农产品高值化挤压加工和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于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在“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Journal”、“农业机械学报”和“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9篇。
为了能够在科研上有更高的造诣,他还经常深入到实际生产中去,无论是乳品厂、油厂、啤酒厂还是调味品厂。正是由于这份对知识的执着,使他不但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也在实际的生产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自2010年以来,他一直被聘为周村区科技顾问,为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和山东华王酿造有限公司做科技指导。
除了做科研,他还把自己埋在工作和教学之中。为了方便教学,为了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他亲自把厚厚的一本本书做成电子版,并做成PPT的形式,一字一句的教导。有时为了准备好一堂课,事务繁忙的李教授往往要工作到深夜。正是由于这份辛勤,2005~2011年连续7年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质量奖”,是学院80余名教师中仅有的两位之一;2009年、2011年连续两次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光荣称号,并获得学校教学质量4年免评价。
三尺讲台,书写春秋
近几年来,虽然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李教授还一直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除了主讲“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题”、“食品糖类学”、“食品脂类学”、“食品蛋白质学”四门研究生课程外,他还有“食品化学”、“食品工厂设计基础”、“饮料加工与乳品生产”、“发酵食品工艺学”四门本科课程。
对于自己所要讲的课程,李教授也是下足了功夫。有的教学内容,李教授已经讲过多次,许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可谓成竹在胸,但每次上课之前,他都要精心备课,查阅资料。因为他认为,备课永无止境,学生在变,学科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不能拿一成不变的内容来教学。平时他经常去各类食品厂调研学习,在不断总结调研心得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反馈信息修改教案,将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李教授结合自己所知,把了解的最先进的专业知识穿插进课堂,让我们接触到了书本上接触不到的新发现、新理论,让我们能够掌握第一手的专业前沿信息。同时,他在讲课的过程中会不时地讲一些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怀疑,去思考,从而激起我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08级食品一班的王玉露说。
经过几年的积累,李教授形成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严谨又不失风趣的教学风格。讲台上的李教授,总是熠熠生风、挥洒自如、才思敏捷,天然流露着一种对学生的强大亲和力,让同学们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2007年、2009年和2010年他三次被评为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教师”。
李教授虽然非常繁忙,但是教书不忘育人。“有一次在处理数据时用到统计和概率论,但是对于高中所学的知识我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李教授就手把手地教我,一直到了晚上7点多他才离开。”“尤其是每年在准备考研之前,李教授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对我们在如何选学校、选专业方面给予指导。”这样的事情同学们印象深刻,但在李教授工作中却很是普通。
作为一个学者,李教授从不在学生面前摆架子,而是平等地对待他的学生,这份谦虚与平易让学生难以忘怀。“在每一次实验项目取得了成果后,他都乐于与他的学生分享这份喜悦。”“上次我们做完啤酒生产工艺的项目后,李教授请我们去吃饭,那时的我们一同喝着自己酿造的啤酒,谈着心里话,别提多惬意了。”
平时,李教授也很关注学生们的情绪变化,时时开导他们。如在做“低温挤压高粱作啤酒辅料的挤压参数优化”实验时,有些同学经过连续6天白天忙着实验,晚上上课,有时饭都来不及吃的情况下,最后得出的结果数据不理想,心里感到烦躁,不愿再进行下去。李教授及时察觉到同学们的情绪,没有去批评,而是安慰说:“失败并不可怕,若能正确处理,找到原因,反而会获得成功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并还不忘叮嘱同学吃饭、休息,使同学们很快调整了心态,一扫之前的抑郁。高山仰止师孔孟,润物泽心育栋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李教授一直坚持严谨治学,以身立教。他认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管理者,更应该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人生成长道路的领路者。“每次作业,李教授都会认真给我们批改,尤其是对于毕业设计,他的要求更高。09年李教授指导我们七个人的毕业设计时,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的毕业设计不需要返工,而我的是被要求修改次数最多的,四个月修改了五次,精细到绘图书上的每个管线图甚至到一个泵的画法。但也正是由于李教授的这份负责,我的毕业设计被选为了学校优秀毕业设计之一。”05级食品专业的王锡海说,“其实我选择读咱们学校的研究生,很大原因是希望继续跟着李教授学习,但是由于校内外报考他的研究生太多,我没能成功,虽然没能选上,但是平时私底下还向李教授请教学习,也是很受益匪浅的。”
食品0801班的王玉露今年报考的就是李教授的研究生,他说,“其实自己之前根本没有考研的打算,但就是因为喜欢他上课时的谈吐、喜欢他做实验时那种的严谨态度,因而对他开设的食品化学和发酵工艺学两门课产生了极大兴趣,最后这两门课的成绩均在班里排名第一,后来就有了考研的动力。”其实,像王玉露这种情况的,在李教授教过的学生中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是被李教授那种对科研严谨执着的精神所感染,让自己对所学的专业慢慢产生了兴趣。
李教授的严谨认真,在他的课上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上过李教授食品化学和食品工艺发酵学两门课的食品0801班的李燕说,“我们都知道李教授平时很忙,但是给我们上课时他却从未迟到过,也从未在上课时接过任何一个电话。对于他的课,他也不允许学生无故旷课。”当问及哪件事最能体现李教授的严谨态度时,李燕说,“李教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件事都能代表,但又似乎不是最典型的,因而细举一件很难。”
李宏军教授经过十几年艰苦努力,获得了各种成绩和表彰;但面对这些,他自己却很淡然,很少向他人提起,尤其是自己的学生。“今年,李教授被选出参加我校举办的‘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教授’评选活动。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学生为其投票的活动。但他给我们上课时,却丝毫没有向我们透露此事。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参选的LED展架上张贴着李教授的资料,我才知道李教授也在参选之列,当我问及身边同为李教授学生的同学时,才发现我们原来都不知道此事。”09级研究生的李慧敏说。倏然间禁不住让人为李教授那种虚怀若谷的博大襟怀所折服,惊讶之余却又万分钦佩这种真正的大家风范。
李教授,在教学上,默默地摆渡着门下的学子,在科研上,默默地耕耘着脚下的一方净土。才德兼备,尽显师者风范正是对他的诉说。
李宏军小传
李宏军,男,1968年12月8日生,辽宁铁岭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
1993年7月毕业于齐齐哈尔轻工学院食品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1993年7月,于齐齐哈尔轻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任教。2004年7月调入山东理工大学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哈尔滨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各一项,参加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公关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并通过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研课题各一项。主持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5项,山东理工大学网络课程2门、专业核心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一门。
近几年主讲“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题”、“食品糖类学”、“食品脂类学”、“食品蛋白质学”等四门研究生课程和“食品化学”、“食品工厂设计基础”、“饮料加工与乳品生产”、“发酵食品工艺学”等四门本科课程。指导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艺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
“农产品高值化挤压加工与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膨化啤酒辅料与酶制剂酿造啤酒的应用基础研究”2003年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7年、2009年和2010年三次被评为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2005~2011年连续七年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质量奖”,2009、2011学年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光荣称号。
在“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ournal”、“农业机械学报”和“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9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