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2013年第六期 2013年第五期 2013年第四期 2013年第二期 2013年第一期 2012年第六期 2012年第五期 2012年第四期 2012年第二期 2012年第一期 2011年第六期 2007年第三期
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我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建议

   按:在年初召开的山东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社省委共向大会提交了9份集体提案,其中《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我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建议》和《关于我省上市公司募资投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在省政协大会上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和书面发言。我刊将陆续刊出9份集体提案,使广大读者对社省委2012年参政议政提案工作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农业面源污染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氮素、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渗漏或挥发作用形成的污染。全球有30%~50%的陆地面积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达到了总污染量的45%~55%,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

 

我国受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而我省正承受着更大的被污染压力。长期“以增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过份依赖农药、化肥等保高产稳产,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2009年我省粮食作物化肥平均用量为每公顷251.1公斤(国际公认的上限每公顷225公斤),部分设施蔬菜产区年化肥施用量甚至高达每公顷1500公斤。2007年我省农药年用量达到16.57万吨,约占全国农药年产量的1/10,近几年我省农药用量总体上有所下降,但实际上在很多地区农药用量不降反升,甚至仍然存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剧毒农药的现象。目前,全省地膜覆盖面积约占总耕地30%-40%,但回收率仅为33%,土壤中的残膜造成产区白色污染,引发土壤退化,其成分中的添加剂和稳定剂,也毒害作物并造成残留。2011年我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达到100多万处,但不论集约化禽畜养殖还是农村散户养殖,90%以上无禽畜粪尿等废弃物处理设施。

 

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省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污染防治措施,但农业面源污染随机性大、时空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不仅导致土地和水源大面积污染,造成耕地质量持续下降,而且使饮用水和农产品品质失去保障,农业生态链和产业链也一同受到影响,已经成为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首要因素,水质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诱因。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决心综合治理。为此,我们建议:

 

一、完善农业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法律依据。完善预防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措施,构建农业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制定相关标准,做到执法有据。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探讨构建农产品检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联动机制,标本兼治,推动实现农业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构建农区生态补偿和奖惩制度,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制度保障。将农业环境评价考核纳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制度,充分调动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业生态保障专项资金,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奖励和处罚性经济措施并重的原则,通过税收、排污费、可交易排污许可等干预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积极引进民营资本,研究实行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三、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系统性。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实际,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网络建设和数据采集工作。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预警模型和预警机制,实施区域联防,突出污染治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大力倡导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精准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采用先进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保障农业产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四、开展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绿色、生态理念,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与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拉长产业链条,促使农业长远发展。

 

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技术宣传推广,增强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积极性。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成因和治理措施的宣传,增强广大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大对农民生态文明知识的培训,积极引进推广无公害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引导农民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深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打下广泛基础。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42854017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