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2013年第六期 2013年第五期 2013年第四期 2013年第二期 2013年第一期 2012年第六期 2012年第五期 2012年第四期 2012年第二期 2012年第一期 2011年第六期 2007年第三期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快速反应的建议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手机网络技术的成熟,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发出声音的一条重要渠道,对于反对腐败、曝光群体性事件、揭露违法犯罪等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一是直接性。通过各门户网站的论坛、贴吧、博客以及徽博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议论,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快速、直接。二是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三是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偏激、灰色的言论。

 

网络舆情已经强大到任何地方政府无法忽视也无法控制的程度,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快速有效的作出反应、甚至合理引导网络舆情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已经成为检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但是从近年来许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和后果来看,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网络舆论引导不当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拖延应对。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患上了维稳“恐惧症”,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唯恐消息公开会影响政府形象与社会稳定,往往采取“瞒、压、拖”的“鸵鸟政策”,禁止主流媒体报道,甚至网络媒体开始关注后仍然反应迟缓,应对不力,结果造成工作的被动。这种应对方式不仅违背信息传播规律,也意味着政府主动放弃了公众、放弃了舆论引导权。

 

第二,虚情应对。面对突发事件,政府首先尽快公布真实信息,以安民心。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或是担心媒体报道后添乱,不利于处置危机,或是担心说了真话就表示承认自己工作中有过失,会引起公众的质询,因此不敢公布事件直相,或者公布时语焉不详、信息发布不慎重。

 

第三,缺位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引导不当的另一个表现是政府缺位,应对机制不健全。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事件有关各方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更是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特别是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舆论,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引导机制;从网络舆情搜集、分析、研判、沟通、发布机制到组织、部门协调动作机制上都存在疏漏,不仅难以及时有效启动应急对体系,而且责任主体不明,为事件的善后解决制造了障碍。

 

针对互联网和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为加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快速反应,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成立机构,密切关注。成立专门的班子,时刻关注有关的网络舆情,一旦发现问题,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在第一时间上报相关负责人,并迅速做出反应。

 

第二,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官方媒体网站建设,建立官方微博,使其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扶持和培育属于本地的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用当地主流网络媒体规范当地网民行为。

 

第三,加强“网上信访”工作。要把处理“网上信访”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提供给有关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必要时建立责任部门答复机制,及时在网上公布信访问题的处理结果,以正视听、以解民怨。

 

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为领导干部而言,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党委、政府的形象。应加大培训力度,使广大干部了解和正确使用网络。一要引导干部有侧重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讲。四要注重细节。严格要求自己,在服装、鞋帽、饰品,以及平时吸烟、饮酒、乘车等方面都要时刻注意,不给人留把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42854266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