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关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0-03-11

山东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提案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

 

 

我省是沿海经济大省,有广阔的岸线与海域空间,有相对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经济与科技基础。2009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我省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看到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海洋资源衰退、近海环境恶化、海洋科技转化不足及传统的海洋管理体制等都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处理好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与方向选择

 

科学合理地界定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是确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能否又快又好发展的前提。关于蓝色经济区“蓝色”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指突破陆地向海洋发展,即依托海岸带空间,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推动临海经济发展;二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推动海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以海洋资源承载力为基础,海洋生态环境维持为前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绿色经济等环境友好型临海经济。

 

如何从国家沿海开发开放大战略出发,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界定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范畴和定位,明确现实可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决定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能否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和导向,事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值得决策部门广泛重视。

 

二、海洋优势产业选择与培育

 

作为未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科学合理地选择并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群是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素。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要从长远着眼,既要考虑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规模,又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带动力。未来海洋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总量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功能,还具有拉动临海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从我省现有的海洋产业类群来看,中短期内既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又具有产业带动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类群包括港口与海上交通运输业、船舶装备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产业类群,但其中港口与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面临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造成的海运货物构成变化的压力,长远发展形势严峻;船舶装备制造业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及相关产业技术储备有限的双重打击,短期内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滨海旅游业规模有余而水平不足。从长远来看,具有产业发展潜力和带动力的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及深海矿产开发等,但上述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制约,而在一些相关科技转化已基本成熟的产业领域,也受到国内外市场和相关政策的高度制约,市场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多数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市场化培育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作为战略优势产业进行培育时需要格外谨慎,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成效。

 

三、海洋资源支撑与环境承载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支撑,海洋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平决定了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模与方向。从海洋资源基础来看,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除了丰富的岸线与空间资源外,其他重要的资源种类,包括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等与国内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近海生物多样性下降、渔业资源枯竭、岸线与滩涂等空间利用冲突、淡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制约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环境承载方面,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未来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提高、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衰退、重点河口、港湾海域环境恶化的趋势将持续存在,特别是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围海造地、海岸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近海滩涂湿地面积破坏与丧失,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恢复力下降的趋势明显,半岛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恢复将成为影响半岛蓝色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根本因素。

 

四、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

 

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保障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顺利实施的又一关键因素。现有的海陆分离、条块分割的沿海行政管理体制并不适合未来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目前,受到现有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的影响,沿海多数城市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资源环境条件类似,发展定位类似、产业结构趋同,海洋主导产业单一,传统产业竞争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再加上政策的雷同,可供选择的战略优势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有限,因而形成目前各地产业结构雷同的竞争格局。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导致了这种行业的无序竞争,而且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使这种恶性竞争难以通过市场调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来缓解,从而降低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如何通过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创新,化解不同城市、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化分力为合力,实现全省上下的协力合作和整体优势是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根本任务。

 

五、区域协作与经济一体化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非常重要。虽然半岛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青、烟、威和潍坊为核心的半岛城市群,以东营和滨州为核心的黄河口高效生态产业带和以日照为核心的鲁南临海产业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是半岛沿海7市各自为战,缺乏协调与合作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缓慢,已严重影响到半岛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降低了其区域整体带动与辐射能力。在现有的沿海重点城市中,除青岛市具有一定的跨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外,烟台、潍坊、威海、东营、日照和滨州六市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普遍不足,不仅难以实现跨区域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内县域经济的带动能力也有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核心带动力问题是制约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最大短板。尽管进一步提升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威海和潍坊为节点的半岛城市群整体辐射带动能力非常重要,但加快沿海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尽快提升作为鲁南临海经济带的龙头——日照市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东营市和滨州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半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对加速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更为关键。

 

为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环保部、建设部及海洋局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沟通,结合全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各涉海部门职能,适度调整管理权限,赋予海洋主管部门更广泛的管理职责,尝试组建跨区域的海洋综合管理机构。二是联合沿海各市国资委及金融机构成立半岛蓝色经济投融资协调委员会,并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及金融政策支持,建立以地方财政投入为基础、国内外金融资本为主体、私人投资为补充的半岛股份制蓝色产业基金及临海产业投资机制,重点面向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公益性及重大项目进行政策性投入。三是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加快完善青岛保、烟台保税港区和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建立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并强化与国内外保税港区的合作,培育壮大港航服务、物流中转、特色研发、服务外包、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建设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威海、东营、滨州、潍坊、龙口港等地方港口为辅助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二、整合提升临海产业园区,培育半岛高端产业体系

 

一是以沿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统筹规划全省临海产业园区建设。依据全省蓝色经济区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集聚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要求,对原有的园区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全面调整,以适应新的临海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的要求,大幅度提升现有的临海产业园区内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和园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加大对重点海洋产业及临海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具有经济引导和产业链拉动效应的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及高技术产业类群,从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研发等多方面进行政策引导,提升山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速培育半岛高端产业体系。

 

三、全面评估沿海综合承载力,科学部署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是在深入全面了解我省沿海地区资源与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的沿海地区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沿海重点河口、海湾及城市近海海域的海域环境及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系统地评估,并根据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水平、现有开发密度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不同海域的资源环境利用潜力及产业承载力,为未来的临海产业区域布局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参照沿海各地不同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结果,对现有的山东海洋功能区划、海岸带开发规划以及半岛城市群建设规划等前期区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明确我省沿海主体功能区划分,形成包括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在内的三大类主体功能区发展格局,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比重、位置、范围、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理原则及政策措施进行系统规划,形成一个重点突出、先后有序的临海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三是围绕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四个海滨城市及东营、潍坊和滨州三个临海城市展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布局,重点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全局战略,以及以日照为核心的南部临海产业带、以烟台-威海为核心的东部临海产业带和以东营-潍坊-滨州为核心的北部临海产业带。

 

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半岛经济一体化

 

一是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结合省管县管理体制改革和半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建设,调整省市的区域规划职责和范围,按照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区划分进行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划。同时,向国家区域规划看齐,积极争取对接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二是加强省内各类港口的联系与合作,探索建立青-日和烟-威两大港口集团,形成以青岛港为枢纽,以日照港、烟台港和威海港为区域配送中心,以东营、滨州、潍坊、龙口、荣成、乳山和海阳港为节点,分工明确、专业化发展的山东半岛海上运输网络,建立与国内沿海各地及日、韩、欧、美等的对外贸易运输体系,实现山东半岛外向型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快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建设,并通过密切合作与交流、共建研究平台及共享科技成果等措施,推动烟台、威海、日照及潍坊等省内海洋科研基地建设。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在青岛或烟台建立全省统一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强政策规划引导,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临海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以东营、潍坊为核心的鲁北临海重化工产业基地,以青、烟、威为核心的半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和以日照为核心的鲁南钢铁工业基地。对各地符合全省产业布局规划的重点产业发展在土地、税收和财政政策上进行重点倾斜和扶持,引导海洋化工、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半岛沿海7市各具特色的临海产业集聚区,避免出现遍地开发、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 。

 

五、建立代表性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恢复重点海域生态系统功能

 

   一是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按照统一协调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覆盖全省近海海域的立体环境监测和环境预报预警网络。加强与国家海洋局等国家海洋相关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建沿海重点河口、海湾及生态敏感海域的实时监测网络并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二是制定地方性海洋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协调各类海洋保护区管理,建立半岛统一的海洋保护区管理体系,规划建设沿海代表性海洋保护区网络,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岸线、海湾、海岛及重要的海洋生物栖息地、海岸地质景观及海珍品养殖区按照比例进行有选择性地保护。三是加强海洋环境治理与污染防治力度,加大重点海域的水生生物养护和资源恢复力度。大力发展人工鱼礁和近海生态养殖业,加快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选择适当的海湾和海岛海域进行海洋农牧化试点,并作为重要的海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进行修复研究。加快重点河口和海湾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加强对沿海重点湿地和澙湖的环境修复,通过退池还滩、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恢复重点河口、海湾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海域自身的环境承载和生态修复能力。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参政议政部)

 

   
« 上一篇:关于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
» 下一篇:关于合理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28199386位客人